井养不穷 生生不息
夏天回到农村老家,还没有坐下,叔叔就开始叫人了,喂,小子,去给你叔叔打一桶水来,城里哪有这么好的水!一会儿,半大不小的子侄辈提着一吊桶井水来了,这时等不及他们拿勺子,我是一头扎进吊桶里,沁入心肺的冰凉微甜井水,拉着我不愿抬头。
在乡里,井水也是值得乡人夸耀的。在外漂泊的游子,回家总是要说还是家乡的水好喝。我的老家是一个二十多户的小村,却是水土肥美。尤其村里的水井,井水清冽甘甜,是周边出了名的好水,都说村小风水好呐。
父亲十六岁离开家乡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随着父亲住在县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县城还没有开始扩建,整个县城也就巴掌大小,沿街都是平房,而且是木板房。家家都是几支灯泡照明,一灯如豆最是形象不过了。电视机也少,只是几家单位有彩电,到了晚上,调皮的孩子总是要去各单位抢占有利位置看电视的。
也没有自来水。家家都是挑水喝。县城大小民用水井估计该有二十来口,有古井也有建国后打的井。有几口水井比较有名,比如解家巷的大井头,比如下西坊汤家巷口的水井,再比如我家附近张家屋下永丰饭店对面的水井。这几口水井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古井大井,井水清甜,养护的人口也多,大概得有好几百户吧。每口井都有固定的吃水人,不是特殊情况一般不会越界。我家就是张家屋下古井取水,那年头家家有储水水缸以及挑水的水桶和打水的吊桶。
这口井很有些年头了。井栏是麻条石围成,三十公分高。井台应该是后来用水泥重新夯实,长宽约三米,比路面高出有三十公分左右,周边有深沟,排水方便。三面有高墙围着,一面供人进出,也没有井盖,大家都很自觉的维护着用水卫生。
井栏直径约三尺多,内壁用砖砌成,到了井底突然变大,应该有六尺左右,大概是年头久了,水把井壁洗大了。水面离井栏大概有六七米,到井底有十几二十米深吧。井水清冽,天气好时,能看到游来游去的两三条红色鲤鱼,也许还有一两只青蛙。
这口井泉水大,虽然地处县城却依然有着山泉的口感和清凉,所以该井在附近颇有名气。几百户用水,包括家里吃水和井边洗衣服,从来不见井水不足。夏天有户上买西瓜了,也要从井里打一桶水来冰西瓜,这冰镇西瓜后来只有在梦里重温了。
几百户人家用水,大家心照不宣的爱护着这口井。这口井没有井盖也没有亭子遮盖,可是没有人敢往井里扔东西,偶尔调皮孩子扔东西,大家会严肃的批的小孩一辈子记着这事。三面高墙围着保证了井口不受风沙影响,清洁的吊桶取水是必须遵守的乡约,另一条乡约便是每年一次的洗井。
洗井是大事。每年到了夏秋之际,便有人组织洗井,组织者多是此地原住民。他们挨家挨户,每家收取几个鸡蛋做为洗井的报酬。一大早,我们这些孩子就围到井边来,洗井的大人有五六个的样子,每人带了一只吊桶,来到井边大人们开始用吊桶打水,我们赤着脚站在井台上,大人们也高兴,打上来的水一桶一桶地冲洗我们的小脚丫。大概要连续不断奋战一上午,井水才能被他们用吊桶打干,然后就吊一个人下井,这时能看到井底红色的岩石和些许淤泥及一些其他小物品。井底红色的小鲤鱼和青蛙要好好抓起来放一边,洗干净了井底还要把它们放回去的。井底人手脚麻利的清干净了井底,同时掘干净后来不断流出来的泉水,用木炭塞紧了井底,撒了一些石灰,便又吊了上来。我们趴在井栏上,看着泉水汩汩流出来,满满的井底被水覆盖了,井水慢慢的上升了,差不多了,红色小鲤鱼和青蛙又被放回去了。这天大家都不来这里用水,第二天再喝这水,都说是一年里最甜的井水。
自来水的安装和使用,让这些水井慢慢退出,后来县城的大开发,这些水井基本上被填了。再找水井,只能回到农村老家了。老家也装了自来水,水井便被闲置了,这时井盖用上了,好好保护着水井卫生。
有一天在乡下孩子问我,为什么水井里会有红色鲤鱼,我告诉他,鲤鱼能吃掉井中的小虫,和藻类。其次,是为了检测村里水井的质量,如果鱼不健康,或者死了,就说明水有了污染。最后,也是有点吉祥意思,寓意年年有余。
愿做井底鱼和蛙,守护家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