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之所以谈论到这个题目,缘于前不久刚刚经历了一次相亲。这是一次没有结果的行动,反而还挨了朋友的一顿数落,说我太过挑剔。按他们那意思,随便找个女人结了婚算了,婚姻嘛,合得来就过,合不来就离。我无言以对,但心中却固守着自己的信念。
说起相亲,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相亲,是中国婚恋文化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它是任何一对男女成为夫妻之前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所以,我说它是婚姻的前奏曲。简单的说,相亲就是让两个尚未婚配而达到婚配年龄且有意婚配的男女见面,看看是否满意。不过,古时候的相亲,作为当事人的男女双方是不能见面的,只能由媒人或父母兄长代替,否则,有违礼教。因此,这一男一女的婚配,也多是媒人那如簧巧舌的功劳和父母兄长的审美观的结果,而这也被称之为“天作之合”。再后来,这男女之间的相亲总算可以见面了,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许许多多追求自由、追求人性解放的青年甚至根本就不要“相亲”这个婚姻的前奏曲了。这一来,便免去了旧时相亲那种无法“看别人脸色行事”的苦处。
不过,尽管如此,“相亲”还是流传至今。虽说它是“封建糟粕”,但今天的人们并没少用它,许许多多的男女还是依靠“相亲”这种方式走到了一起。所以,它仍旧是不少婚姻的前奏曲,与旧时相亲所不同的是现在完全是“看脸色行事了”。
如果男女相亲后相互中意了,就可以确定关系,也就开始了恋爱(这绝对是现代才有的),以前还有订婚仪式,现在呢?大陆已经很少见了。在这些所有的“过场”都走完了之后,最隆重的场面就出现了,这就是结婚。中国的古人曾说:人生有三大喜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老来得贵子。由此可见这结婚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何等的重要。
但是,结婚只是一种仪式,它并不是整个婚姻。那么,婚姻是什么?我认为,婚姻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从互不相识到相识、从相互没有兴趣到相互吸引、从相互没有任何关系到灵与肉的结合的过程。
不过这仍然只是婚姻的一部分。
以前,在看童话故事时,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结局也都是“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些美丽的童话故事便因为这美丽的结局而更加的美丽。然而,现实生活毕竟不同于美丽的童话,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婚姻也并不像童话这样“嘎然而止”,幸福也不会呈如此“高度概括”的状态。
大凡搞过机械的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新的机器并不好用。这就好比一辆新汽车有个跑磨合的阶段,新婚夫妻也是如此。他俩刚刚组装成了一台机器或是一辆汽车,这台机器或汽车总得有个磨合阶段吧!于是,这便产生了一个问题——假如这两个人原本就不配套,那么,他们能否结合组成一辆性能良好的车子呢?我想,这个答案是再简单不过的了吧!因此,要想达到幸福的彼岸,就必须寻找配套的另一半。
在欧洲有这样一种说法,说当初上帝造人时,故意将人分成两半放到世上,让这一分为二的人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于是便有了爱情、便有了男婚女配,便有了分分合合。
说到这,我想起了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那是三年前的事情了,故事的主人公是我一个朋友的父母,这两位老人是在六十年前自由恋爱结合的。三年前,朋友的母亲被确诊为癌症后住进了医院,他父亲天天都守在母亲的病床边,悉心照料着自己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妻子,给她讲笑话,逗她开心,就这样过了几个月后,死神来到了她的身边。看着已昏迷不醒的病人,医生无可奈何地离去了,儿女们也让很久没有休息的父亲回家去,可是他的父亲——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却怎么也不走,他蹲在自己妻子的病床边,握著她的手,他对孩子们说:“她还会醒过来的,她还要再看看我的。”孩子们只好静静地站在一旁。然而,他们谁也没想到,母亲这时真的醒过来了。她睁开眼,看见几乎跪在自己病床边的爱人后,想坐起来。孩子们立即帮助父亲把母亲扶了起来。可母亲这时候却用微弱的声音说到:“去,回家去把你爸和我结婚时穿的那套礼服拿来。”一个孩子立即动身回去拿那套服装。母亲靠在父亲的怀中,她的脸上丝毫也没有疾病带给她的痛苦,只有幸福。她断断续续地对父亲说:“我恐怕是活不长了,这几十年都没有离开过你……我还要跟你再照一张结婚照,就像我们结婚时那样照一张。”
当服装拿来后,两位老人穿好这六十年前曾穿过的结婚礼服,象六十年前那样,头挨著头,依偎着,非常幸福的面对镜头,似乎死神并不在面前。屋子里所有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甚至听得到低低的哭声,这哭声决不是悲伤。
一天后,朋友的母亲病故。一个礼拜后,他父亲在家无疾而终。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张照片现在还珍藏在我朋友的像册里。正是这个故事使我懂得了婚姻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男人和女人从互不相识到相识、相爱、直至相濡以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失去很多,但同时又会得到很多,而你所失去的也许正是你所得到的。
这就是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