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小学前妈妈一直在家照顾我,爸爸白天出门工作、晚上回家。也许是比较闭塞保守,似乎在他们的概念里没有“离婚”这一说法。他们的婚姻很稳定,哪怕天天吵架,哪怕妈妈被气得要离家出走,也从来没有听过离婚的字眼。
虽然如此,父母相处并不融洽。印象中他们只有一次肢体争斗,然而小吵不断。两个人很少合作,反而经常性的抱怨、冷战,一言不合就互相拌嘴。似乎谁也不服气谁,妈妈挑剔爸爸做的任何决定;爸爸情绪平稳时说话很温和,然后一被激怒立马就爆发。声音很大、脸色阴沉,两个人常常吵了没几句就开始进入冷战。我和弟弟战战兢兢,家里的温度也低至冰点。有一段时间我就很喜欢住在叔叔家,感觉他家气氛很温暖。然而我在叔叔家时间一长,爸爸妈妈就会说“那你住到他家去好了,别回家了。把你名下的地(当时是农村户口,我名下好像还有一分地)划到叔叔家,你去做他家的人吧”。 现在想想,这些话对于一个渴望拥有稳定与温暖家庭的孩子来说,多么残忍(抱抱当时的自己)。
记忆里写了一篇作文叫做爸爸妈妈别吵架了。爸爸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也许决定自己做错了,也许又认为我写的很好,一边板着脸一边把我的作文在邻里之间大肆传阅。我当时感觉整个人被剥光了、尴尬至极。
一般来说家里最终的决策者仍旧是爸爸。妈妈自己并不会做决定,一旦让她做决定就总是左摇右摆犹豫不决。然而一旦别人做了决定她就会担心、挑剔进而指责。
妈妈的人生充斥着紧张、不安、焦虑与低价值感,对任何事情都希望有掌控感,害怕任何变故。她的焦虑和低价值感不断地投射到外部的世界,我和爸爸总是成为被指责、被挑剔的对象。
爸爸相对乐观,也肯吃苦。然而一旦被激怒,态度就很差,说话也非常难听。而爸爸发脾气之后妈妈一般就会以受伤、难过且隐忍的态度退让,接着开始长时间冷战。
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每次我跟丈夫争执,一旦老公发脾气我的态度跟妈妈完全一样:我并没有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是感觉受伤、难过并退让,接着要么自己消化情绪,要么情绪堵在那里跟他冷战。
我似乎也没有好好地跟老公进行沟通,也没有好好的吵架,我们的相处模式是多么相似。想到这里,我突然感受到了写作和挖掘过往经历的真正意义。这种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