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记

今天加入了一个非主内的读书小组,感谢上帝,很幸运,八十个免费名额,我赶上了末班车。

第一天阅读的文章内容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三»选段,一些老先生的梦境,和感受。

读到一半,还是缺乏耐性,虽然能理解一位体面的知识分子年老时候的软弱,却无法继续去看一位世界的人的愁绪,于是草草把剩下一半拉了过去。

其实我不愿意称杨绛先生为"先生",因为我总是任性地认为,她是女性,应该叫"女士",或者"老师"。

在那个民智似开未开的年代,称一位女士为先生,自然是饱含尊重和敬意的。可那背后,似乎在揭示:男性才能获得社会的尊重,而非女性。"先生"价值的高,潜示了女性价值的低,或者被忽视。

更重要的是,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先生,本来是用于丈夫的,最多也只能泛化到对男性的尊称。因为亚当是先于夏娃被神创造的,当然是"先生",也是夏娃的"先生"。

明白了这些,才懂得,夫妻之间,以礼相待,是来自于上帝的教导;也明白了,人的"礼",来自于上帝创造我们时就放置于我们生命中的渴望和需求。

我以前读杨绛女士的文章极少,看一些民国八卦,就任性地不喜欢她。那个时候,我还是世界的人,不喜欢,就等于讨厌了。

现在仍旧看得极少,仍旧不喜欢她的文章,也就谈不上喜欢她了。但已经不是讨厌了,而是觉得老人一生生活中的不易,在没有信仰力量的生命里,幸好有钱钟书,也是有着百般的忍耐和坚持,才能得到人们的赏识。

不知道还会不会继续去那个群读书,当世界流行读书的时候,机会主义者当然也不愿错过这样的"运气"。遇见一件无可评诉的事,也让我有了躲避的心理。况且我实在太有限,更需要把时间花在该做的事上。

只是一直觉得,读书,不是为了什么什么。仅仅是:通过他人的眼睛和视野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包括对作者本人的感知。然而,世界终归是世界,上帝永远是上帝,我是我而已。

也许读书如果不是生命里的饥渴,自然而然的兴趣,也不是闲来无事的消遣,那就别太认真吧?

也许,读一读妈妈脸上的皱纹,亲人心里的伤痛,朋友之间的情谊,胜过借他人的生命来说明自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