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常的冬天周六早晨,8点醒来准备早餐时。
想着附近新开了一张杭州小笼包。今天去买些品尝下。
我就出门买小笼包去了。
到小店后直接对老板说:"来一屉肉包,带走,多少钱"。
老板回答:"六块"。
然后转身去扫贴在墙上的支付二维码去了。
等付完钱,转过身后,老板已经装好到塑料袋了。
因冬天太冷,担心回家包子都凉了,就一路小跑的回家了。
到家后,准备开动。
味道不错,等吃了3个后。发现不对劲。
吃了3个,不应该还剩下7个吗?怎么就剩5个了。第一个脑子里面想到的是老板少打包了2个。
马上想到老板奸商,决定下楼去找老板。
快到店铺到的时候,脑子清醒些了。
会不会人家一屉就是8个呢。
慢慢的走到包子店门口。看到老板刚出锅的一屉确实只有8个。
默默的回去了。
在别的店吃的一屉是10个,这家不一定一屉是10个。
是我的定式思维限定了我。
这让我想一句话。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在生活和工作常有些第一次沟通或者简化沟通出现的偏差。
举例几个例子。
职场例子
下班前把文件交上来
老板:“小张,这个ppt今天下班前要交给我”。
第二天老板还是没收到小张的ppt文件
老板:“小张不是说这个下班前要交给我吗?”。
小张:“ 我还没下班呢 ”。
差不多完成了
老板在周会上问小明:“xxx项目进展的怎么样了?”
小明答:“完成的差不多了,再有几天就可以完成了”
老板出差两周太忙,没关注xxx项目,
回来后问xxx新的进展,
结果还是:“差不多了,再有几天就可以完成了”。
那么问题来了:“差不多是差多少?”。
所以建议,工作中要少用 差不多,基本,大部分等词汇。
生活例子
海参炒面
宋小宝表演的小品
来一碗海参炒面(以为是里面有海参,实体的)
当服务员把面端到宋小宝餐桌前后,他就开始找“海参”了。
后来一个没找到,
便问:“在哪呢海参呢?"。
服务员大声对后厨说:“老板,有人找你”。
菜谱
经常在电视或者食谱书上听到或者看到
鱼香肉丝菜谱
油适量,盐少许,酱油适量,料酒适量,糖半匙,醋一大匙(多大?),大蒜辣椒姜丝若干。油温七成热。
那么问题来了 适量,少许,半勺 是多少?若干 是多少?七成热?
对于强迫思维的人来说就没法搞了。
西餐菜谱来一个
西餐菜谱不一样,盐1克,黄油20克,细砂糖50克,鸡蛋1个,蛋黄1个,玉米淀粉5克。
烤面包:大土司180°C烤45分钟。中土司30分钟。
网友结论:餐点就是秤跟表的结合
感觉正因为中国的火候(包括口头的度量单位)很难掌握,才很难有想麦当劳,肯德基
这样的超大型的餐饮连锁。
不过也正因为这样,才有舌尖上的中国。
生活中少用精确单位,保留生活的艺术,避免过于死板。(婴幼儿除外,吃药除外)
工作中少用含糊不清的描述,避免被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