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十天,就腊八了。
老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从腊八那天开始,年味儿就一天赛过一天,这过年的大幕就算是拉开了。
每年腊八这一天,妈妈都会大早上起来就开始熬腊八粥。
往锅中加入各种的米和各种的豆,再配上各种的干果,加足了水,开小火熬上大半天,那香气能弥漫了整间屋子。
嘴馋的我咽着口水眼巴巴地等着妈妈掀开锅盖,先给我盛上一大碗。撒上红糖,舀上一大勺迫不及待地送进嘴里,那叫一个口感丰富、软糯香甜!
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爸爸提早买好了一辫子的紫皮新蒜,就等着到腊八这一天。
一家三口一边聊天一边剥蒜,不一会儿,就剥了一盘子堆得跟小山似的光溜溜的大白蒜。
妈妈把剥好了皮儿的蒜瓣儿洗净控干,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大大的玻璃瓶里,倒满了米醋封上口,放到屋后的阳台上——北京的腊月里,温度冷得做腊八蒜刚刚好。
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至除夕启封时,那蒜瓣儿湛青翠绿,如同翡翠碧玉。而蒜的辣中带酸和醋的酸香而辣交织在一起,真是色香味俱全,让人看着就有食欲。
小时候的我恨不得每天都跑到阳台上看,盼着蒜瓣儿变绿,也盼着年。
过了腊八,家家户户就都开始忙着备年货、买新衣了。老人们常唱,“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而等到腊月二十三小年一过,就完全进入了“春节时间”。
屋子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要打扫个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是必须的,图的是个吐故纳新的吉利。
茶几上摆满了招待亲戚宾朋的各式各样的坚果、果脯和小吃,冰箱里早就塞满了过年要吃的鸡鸭鱼肉。妈妈恨不得能把每天要吃的菜单一下子列到正月十五——还不带重样儿的!
到了除夕这天,就更热闹了。从睁开眼的那一刻开始,全家人就都为晚上这顿年夜饭忙活着。
包饺子当然是年夜饭的保留节目。
爸爸负责擀皮儿,奶奶、妈妈、叔叔、婶婶围坐一圈,有说有笑,一会儿的功夫就包出来上百个薄皮大馅的饺子。
大人们包饺子的空当儿,我和妹妹就坐在一旁揪着面团玩儿。一会儿揉出个小老鼠,一会儿捏出个小兔子,满屋子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奶奶常说,“打一千,骂一万,别忘了三十晚上这顿饭”。说的就是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多忙,都得回家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
这,是属于所有中国人对于过年的仪式感。
可是啊,自从我2013年双脚踏上美国的那一刻起,我的爸爸妈妈,就再也没能过上一个真正的团圆年。
虽说每年暑假都会回家,可是,六年了,每年的年夜饭,我依旧缺席着。
每年过年的时候,都差不多刚好到期中,考试、作业、论文一股脑儿的全堆在一起,哪里还有什么心思过年!
过年的这一天和往常也没什么区别,顶多和三五好友一起吃顿好的,第二天该上课的上课,该上班的上班,这年啊,就算是过去了。
至于那噼里啪啦带着浓浓烟火气的年味,只能从爸妈传来的简讯和微信满天飞的红包里嗅到一丝丝的味道。
此时此刻,我满脑子想的都是过年时候的光景——那是儿时深入骨髓的年味儿。
儿时的年味,是街边卖各式各样年货的小摊儿,是窜天猴一声声的巨响,也是小孩子们穿着新衣服相互的打闹和追逐。
儿时的年味,是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是满街满巷的热热闹闹红红火火,也是一家老少四世同堂看着春晚守岁的其乐融融。
不论身在哪,不论走多远,家和年,永远都是游子们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牵挂。
哎!好想回家过次年!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羽西X简书 | 儿时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