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原文】
12.10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题解】
此章孔子谈的主要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应该以忠信为基础,使自己的行为思想符合义的问题。如果对待人事以个人的主观愿望而定,则会常常受到飘忽无定的非理性的情绪的影响,爱恶无常,既不稳定,又走极端,便是惑。故要仁中有智,崇尚仁德,唯义是从,方能明心见性,使自己不被迷惑,而能知足常乐。
【注释】
①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
②惑:迷惑,不分是非。
③主忠信:以忠厚诚实为主。
④徙义:向义靠扰。徙,迁移。
⑤诚不以富,亦衹以异:见《诗·小雅·我行其野》。这两句诗引在这里,颇觉费解。有人认为是错简。今按朱熹《四书集注》中解释译出。
【译文】
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提高品德修养和辨别是非。孔子说:“以忠厚诚实为主,行为总是遵循道义,这就可以提高品德。对于同一个人,爱的时候希望他长期活下去;厌恶的时候,又希望他死去。既要他长寿,又要他短命,这就是迷惑。‘这样对自己实在是没有益处,也只能使人感到奇怪罢了’。”
//我的感想//
不纠结。
现在联系到“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既欲其生又欲其死”被情绪带着跑,少了理智的“忠”“信”“义”的尺度。
对自己思考和做事的过程做反思,提升元认知能力,朝着批判性思维努力,
当然,首先承认情绪脑的强大,不要求我们一步到位,一次改过,允许接纳一次次跑偏一次次拉回,有刻意练习地心思,操练起来,再把时间拉长到七年一个轮回,所以修身是一辈子(甚至几辈子)的事情。
从摇摇摆摆到忠信徙义崇德,觉察接纳改变。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