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乡人》 中国台湾大众电影事业公司 1980年出品 片长112分钟
“原乡人”是日据时代台湾人对大陆祖籍同胞的称呼,原乡原本叫“中国”,原乡人那就叫做“中国人”。“原乡人”是客家话,是与闽南话中的“唐山人”的意思是相同的,即祖先居住地方的人。编导以此为名,表现了台湾的乡土文学作家钟理和的对祖国大陆的向往,眷恋,怀念等,带有追根溯源的,自我认同的强烈寓意,达到了探讨中国台湾的乡土文化情结的目的。
我最早是听了邓丽君所演唱的“原乡人”的歌,被她那流云般甜美的嗓音,透着泥土味的亲切,唱出对美丽的山河和自由的天地的向往。歌曲中的画面是绵绵的山峦,茫茫的林海,皑皑的白雪,男女主人公为了成全彼此的爱情而跨越了千山万水,私奔来到了中国的东北奉天(沈阳),开启了他们新的生活。他们眼中的中国大陆就是原乡,就是大多数台湾人的祖先最早的故乡。悠扬动听的旋律,激起了我心中对广袤无垠的东北大地的向往,也吸引了我对电影《原乡人》的兴趣。
该影片是讲述了一位台湾乡土文学作家钟理和坎坷的一生。他出生于日据时期的台湾屏东县髙树乡,十八岁时,随父亲迁至美浓尖的乡下。他爱上了在钟家农场做工的钟平妹,但是当地的客家人的风俗是不允许同姓人结婚的,为了冲破旧时的风俗习惯,便毅然地离开了家乡,来到了沈阳满洲自动车的学校学习。两年之后,学成后又回到了家乡美浓。由于他们的婚姻遭到了父亲的反对,但他又不肯屈服,便相偕私奔,悄悄地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辗转来到了沦陷时期的奉天(沈阳),在一个大杂院里租房住了下来,心中既充盈着喜悦,又带有几分难以名状的忐忑不安。大杂院内的人家,大多是以劳动挣钱为生的底层人民,有拉车的,有算命的,有糊纸盒的,也有替日本人效命的伪保安队长和他的太太。为了生活,钟理和当了一名出租汽车的司机。有一次,因愤愤于日本人的横行霸道,半路上将一个嫖客赶下了车,辞职不干了,自此也就丢了开车的饭碗。出于民族的自尊心,又拒绝了酬金较高的日语翻译工作。怀孕了的平妹完全理能解他,靠着为他人糊纸盒挣钱来贴补家用,让钟理和能安心地从事文学的写作。
1931年的一个雪花纷扬的夜晚,在邻居大娘的帮助下,平妹得以顺利地分娩,生下了长子铁民。在孩子满月的那一天,突然收到二哥托人带来的一件旧大衣和一百块钱。钟理和多年来一直向往去北平看看,有了这一笔钱,便举家迁往了北平。在北平开了一家煤炭小铺,维持着一家老小的生计。由于他的辛勤笔耕初见成果,第一本小说集《夹竹桃》出版。不久大哥来电报,说是父母病逝,他悲伤不已,在二哥的鼓励和帮助下,1945年全家又迁回了台湾的家乡。
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美浓尖的家乡,只见家道败落,物是人非。原来的农场已经易主,父母临终前只给他留下了几分薄地和几间烤香蕉用的旧房。因他无学历证明,在一所中学担任代课教员。随后却因肺病吐血,就不得不再度回到家乡美浓尖养病,仍旧由平妹外出打工挣钱养家。
1947年冬,他的病加重恶化,平妹就变卖家中仅有的几分薄地和几间房,将他送到台北医院,作了残肺的切除手术。三年后,他病愈出院了,但身体非常的虚弱,坚持与命运搏斗,日夜学作。但收入并不多,平妹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挑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担,去盗木材,不慎跌倒摔伤。随即更是祸不单行,次子又因病错过了治疗期而夭折了。在这一些沉重的打击之下,他仍顽强地写作,写出了一系列吐露农民心声的作品《故乡四邻》和《原乡人》等作品。他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更是获得了台湾中华文艺奖的二等奖(一等奖从缺)。1960年的8月4日,钟理和在书桌上修订他的中篇小说《雨》时,旧病复发,伏在了文稿上,终于力竭而逝,时年45岁。临终前他对钟平妹说;同姓结婚的并不只是我们,看来我们并没有错的遗言。
我以为,影片赋予了钟理和诗一般的魅力,人生坎坷,无怨无悔地走完了默默笔耕的一生。影片又剖析钟平妹,一个出身低微,没有文化,却有着一种罕见的自我牺牲,深刻地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女性在接受了中国文化的熏陶之后而被升华为人性之美的形象,在无私的奉献中实现了自身生命的价值。
我也以为,钟理和是台湾乡土文学史上的一块丰碑,那么导演则是那一块丰碑上的独具一格的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字,浸透着浓郁的台湾风情和乡土气息。
影片结束了,影片中的贫穷却又相爱着,饥寒交迫的冷却又至死不渝的暖,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喜欢这一部导演的影片,也喜欢台湾的乡土文学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