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女》 联华影业公司 1934年作品 片长90分钟
该片是我国早期摄制的一部电影,也是一部无声片(默片),可能现在的人,不会再去摄制这一类的影片,当然现在的观众不会再去欣赏这一类的影片,当然现在的演员也不会再去演这一类的影片了。因为演这一类的影片对演员的要求是太高了,对观众的观赏效果的限制也太大了,所以得不到延续的发展并加以推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有时,我们反过头来,再去看看过去的那一些黙片(无声),总会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总会有一种会意一笑的感觉,是现在的观看有声片根本就无法体验不到的感觉。没有了人物的对话声音,只有了演员的形体动作,没有了影片的背景音乐,只有了场景的切换延伸,使得观众便更加关注人物的行为,也就对整部影片的整个事件的本身特别的感兴趣。所以在黙片中,往往是很平常的一个镜头,都能给观众留下至深的印象,而这是有声片所难以达到的。因为肢体的语言,形体的动作,滑稽舒缓的手段,内心情愫的交流,是无法用语言去形容的,是无法用情感去交流的。在世界的电影发展史上,黙片的地位最高的,当之无愧的是美国的卓别林了。他那独特的形象,深沉的内涵,含蓄的风格,滑稽的造型,至今还是令人赞叹不已的,又是令人敬仰而止的。
我以为,妓女的生活是一个常常被艺术作品拿来表现的题材,但各表现的手法不尽相同。国外的有《羊脂球》《茶花女》等,中国的有《杜十娘》《日出》等,都是反映这一类题材的。有意思的是,该片《神女》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地印象。影片中的女主人公阮嫂,是一位流落街头的妓女,她虽然被生活所迫,以出卖肉体为生,但她并没有丢弃美好的心灵。她为了抚养自己的孩子,忍受着流氓的占有和欺压,忍受着社会的歧视和痛苦,顽强地生活着,顽强地期盼着。她把卖身的钱,悄悄地积攒起来,送孩子去上学。但社会却不给这善良,聪明的孩子以受教育的权利,孩子去了学校上学,最后还是被学校赶出了校门。她想带着孩子离开这罪恶的城市,却发现自己苦心积攒的钱都被霸占她的流氓偷走了。身无分文的她,在激愤中失手用酒瓶将流氓砸死了,自己也被关进了监狱,在狱中,她仍然是思念着自己的孩子。最后,法庭以杀人罪,被判处她有期徒刑二十年。
我也以为,其实影片的故事情节是非常的简单,就是抓住了女主人公,阮嫂的双重性格和双重生活的基本特点,显示出挣扎在是非生活漩涡里的,伟大母亲的人格的丰富和情感的再现。也有意识地把人物心理状态和艺术表现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那一种宁静,悠远,淡雅的审美意境,融进了影片,使影片形成了一种凄婉,含蓄,忧郁的艺术风格。这样就把较强烈的思想,情绪,波澜,娓娓地倒了出来,也取得了耐人寻味的效果。影片通过这一神女的形象,来控诉了人世间的一切的假,恶,丑,也通过这一母爱的形象,来传达了人世间的一切的真,善,美。影片的导演自己也说;他久居上海,从家到电影厂的路途中,常常目睹着一群群,一伙伙散落街头的娼妓们,痛其不幸,惋惜不止。
所以我在想呀,人的个性离不开地域城市,环境氛围,时代机遇的制约,而透过人的个性又能折射出社会的风貌,人情的世故。阮嫂爱子如命,却偏偏身世卑贱,处境不幸;阮嫂含辛茹苦,却偏偏失去钱财,一贫如洗;阮嫂期盼孩子能上学,却偏偏遭受社会的不公,被世俗的偏见赶出校门。这种偏见古今中外都有,这种事例古今中外也都有。可我为什么会被这一部黙片的情节所感动呢?就是阮嫂请求孩子的小学校长,等孩子长大后,请告诉孩子,他的母亲已经死了。她不能给孩子留下任何财富,也不能给孩子留下任何耻辱,这大概就是人世间的真诚,崇高,无私的母爱,这也大概是天地间的忘我,升华,诗意的母爱吧。
所以我又在想呀,当她夜之街头时,她是一个低贱的神女,当她抱之孩子时,她又是一个圣洁的母亲。这一位母亲没有文化,没有知识,她对文化的渴望,她对知识的渴望,就是冀希于自己的孩子去企图改变屈辱低下的社会地位的奢望。我的观影感觉,这一位母亲没有错,而是整个社会的观念错了。
影片结束了,但影片中的一小段情节却让我难以忘怀,我把它记录下来,电影是可以这样拍摄的;在一间简陋的卧室中,一名年轻漂亮的少妇,正拍着孩子渐渐入睡。墙上的钟已指向晚上的8点45分。她急忙对着镜子化妆,穿戴整齐,又招呼邻居的一名老妇人,请她带看着孩子。杂乱繁华的南京路的夜晚,行人不断,少妇在邻近的一条小马路上,漫步地走着,用她的的眼神在寻找自己的主顾,有人不屑的离去。有一名中年的男子看上了她,,她随他走了。翌日的清晨,她从旅社出来,疲惫地回了家,上楼抱起被惊醒的,撕心裂肺的号哭的孩子,痛苦而又热烈地吻了又吻,流下了苦涩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