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财商极低,且对数字不敏感的人,最近开始认真关注起一件事----理财。
和老公结婚六年,因为钱的事情真是吵了很多次。说小点是我们俩从小生活环境不同,对钱的感知不同,说大点那就是价值观不同。吵来吵去好像也疲了,主要我也自知理亏,主动认怂或者干脆回避这个问题。
毕竟三十多岁的人了,也为人妻为人母,对家里财务问题总是稀里糊涂的也确实说不过去。所以趁着坐月子,有时间来补补课,希望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吧。
首先,当我看到下面这张图--标准普尔家庭资产象限图;有点恍然大悟相见恨晚的感觉....我觉得这个东西就该印在新人结婚证的扉页上! 要不我也不能绕这么多年弯路啊。
额,或许这些对你来说,就是最简单的常识啊,这么多年都这样做的啊。那这个系列你都可以跳过了,或者也可以来不吝赐教指导一下,顺手解救下我这种理财白痴。先谢过!
咳咳,还是进入正题。通过近期的专项学习提高,我还是对保险、通货膨胀、投资回报率、基金股票啥的稍微有了点概念;之后会陆续在这个系列里更新自己的学习笔记,一方面是帮助自己记忆理解,另一方面也是想留给两个女儿长大了看,哈哈哈哈。想得好远哦我。
当然,非常欢迎朋友们来围观或拍砖。
今天重点讲一下保险。
1.以下学习笔记来自圈里部分线上线下专业的保险代理人和线上蜗牛医院微课和知乎live。
1.1 保险的必要性。如上所述,保险的本质是用杠杆效应给家庭最基本的保障,以此抵御疾病、意外事件等给家庭造成的巨大经济压力。生老大时后不觉得,生妹妹这几天住院普普通通手术五天花费几大万,瞬间亚历山大,家庭保险全面配置立刻提上日程。
1.2 购买/了解保险的渠道。目前有线上和线下两种渠道,线下是传统的代理人模式。线上是目前新型的互联网保险。其实两种渠道都可以,各有利弊。
如果你跟我一样,休假坐月子,又精力旺盛闲不下来,建议可以先通过互联网做足功课,毕竟保险是长期投资,投入些时间是值得的。如果确实在年底冲刺分秒必争的忙,就看你对保险事情的重要性怎么看了,还是强烈建议挤出时间来,约谈三四位不同公司的保险代理人朋友,大家喝杯咖啡聊聊保险,也当作给自己放松了。
1.3 保险的分类。目前市面上有五大类。寿险。疾病险。医疗险。意外险。(年金险。)
寿险--生命险,分为终身寿险和定期寿险。
重疾险--可能导致长期住院治疗的大病,确诊后即可赔付。保额通常在20w-50w之间。用于补偿收入损失。
医疗险--无论什么病,住了院以后凭票据报销的。主要用于补偿社保报不了的费用。
意外险--因意外事故产生的住院/伤残/身故。价格很便宜,买短期消费型保险即可。
简单来说是这四类,年金险更像是理财产品,等我做小白理财产品自学笔记的时候,在一起来详述。
总之呢,无论看到市面上的保险产品名称如何五花八门,先按上面这四大类对号入座,知道基本功能再去仔细了解细节,对比优劣了。如果公司购买了团队商业保险,也可以看下类别配置。通常公司买的都都是补充医疗险,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
就我自己了解保险这一个多月以来,个人感觉,买保险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就是[重疾+寿险]了,条款涉及到重疾的分类、赔付次数,豁免、定期或终身等诸多细节。占预算最多的也是这部分,一交就是二三十年。确实需要我们擦亮眼睛,多比较。
不过话说回来,重疾和寿险这部分都可以随着我们收入水平提高后在累加。也没必要一次性搞到100w保额这样,无论哪家的产品,只要买了重疾寿险都比裸奔强太多了。同时也回到图一的标准普尔家庭财产分配图,我们需要根据家庭整体预算来量入为出,还要记得定期来review哦。
提醒提醒:重疾寿险这种硬保障,还是早买早划算,特别是二十出头没结婚的亲们更有必要买买买,年轻时候入手,价格更便宜,也可以由此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真是一举两得,可以避免走我的弯路。
以上,是这一期的内容。
Mark下最近学来的一句某位经济家的名言:
“投资,是时间维度上的平衡消费;利率收益是现实消费和未来消费进行交换的价格。”
说实话现在我还不是很能理解...所以先码一下,慢慢品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