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那些痛不欲生的读书瞬间
让我们回忆一下,那些让人痛不欲生的读书瞬间。
场景1:
听说XX书很火,买回来摆好Pose,上传朋友圈,翻了几页,眼皮打架,刷朋友圈/看抖音/王者荣耀…一连串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场景2:
每天忍住困意,告诫自己要多读书,一天看N页(N小于10),终于在一个月后翻看完XX书,接着你发现:擦嘞,我为什么完全不记得这本书讲啥了?!
场景3:
友:这本书主要讲的啥?
你:...额,反正特别好,强烈推荐你看。
友:好好好,那我买来看看。
你:(长舒一口气)
以上你中招了么?中招的同学请自觉翻到文章最后点个赞。(不要问我为什么知道)
Part 2 帮你把把脉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呢?
1. 我们并不知道看书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看书只是为了缓解知识焦虑。毫无目的地、追随热点的读书,大概只能成为我们抛包袱的金句。(读小说除外)
2.我们没有刻意找寻作者想告诉的真相,没有框架性思考。
每位作者都有核心内容,围绕核心内容他会做论述,会做方法论的阐述,会列举案例,但务必务必记住:一切都是围绕核心内容开展的。而我们太容易陷在某个金句或者某个方法论中感慨这棵树木长得多茂盛,却忘了跳出来看看,整片森林到底有多大。
3.我们没有总结和输出来倒逼,导致输入时太过随意。
有句话我们常听:“不要以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没有任何输出的倒逼,我们对书籍的输入程度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没有章法的阅读+没有输出和总结=白读书。
Part 3 我的读书方法
一、提出自己的问题树。根据问题树去找对应解决问题的书籍。
1.“问题树”来自于古典古大大的《跃迁》。真正能串联知识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场景问题。场景问题包含三个要素:真实的、高价值、可能被解决的。它必须脱胎于你当下真正的诉求;它是结合你自身情况,经过你自己的思考、查阅等准备之后再提出的,不做伸手党;这个问题是有解的。
比如:我这段时间纠结于“为什么我看过的书都记不住”,“为什么读的时候心潮澎拜过后却消失的无影无踪”。在这种价值驱动下,我苦读“知识管理”类书籍,有了一些自己的方法。
2.针对问题树,找到对应书籍。
可以去看行业最新数据报告、行业大牛的最新沟通和思考、各行业领军人物、行业大牛推荐的书单、豆列、知乎等。针对书籍目录进行内容概括了解,选择能匹配自己需求的书籍。
二.刻意找寻作者的真相(敲黑板、划重点)。
这个方法来源于李善友教授在混沌大学中的《认知升级之第一性原理》大课,也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再次得到验证。
概括为“核心概念-支撑依据-方法论-案例”。
1.核心概念就是一本书的核心主旨,一本书的核心概念最多不超过5个;通过序言、目录找到核心概念;(成甲的《好好读书》的临界知识与此概念类似)
2.找到支撑核心概念的论证依据,论证依据会说明为什么作者会提出他的核心概念,我们通过判断哪些论证是假设的,哪些论证是可证明的,哪些论证是不证自明的,去选择你是否愿意相信这个核心概念。
3.找到核心概念的方法论和案例。
只有听上去“好有道理”的概念,而没有方法论和理论支持,在我看来就是耍流氓。
三.总结和输出。
有三种方法可以借鉴。
1.以教为学。读完一本书之后,通过给朋友分享加深理解和框架思考。
2.形成文字。可以尝试写一些自己的感悟或者做成思维导图。
3.举一反三,用于工作和生活,这是最难也是最有效的。这个方法来源于《朋友圈的尖子生》里李叫兽的学习方法,拆书帮的RIA方法也有此效。当我们在一本书看到一个理论很有效时,除了感慨“好有道理”之外,要找到5个应用场景来验证理论,这还没完,再去思考哪些行为可以用这个理论改进。如此反复刻意练习,李叫兽把理论“爬行脑更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转化为他的成名作”X型文案和Y型文案“。
好啦,以上就是本期的所有内容。
希望所有爱读书、读好书的伙伴们都能找到自己的读书方法,刻意练习,日益精进。
参考书单:
《如何阅读一本书》 [美] 莫提默·J. 艾德勒 / 查尔斯·范多伦
《跃迁》古典
《朋友圈的尖子生》小马宋
《这样读书就够了》赵周
混沌大学课程 《认知升级之第一性原理》 李善友
《好好学习》成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