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别人介绍读了这本书,发现自己在管教孩子时犯了许多错误,读这本书也为我如何更好的管教孩子提供了很多帮助。
这本书讲了父母管教孩子的几种误区。首先有一个最典型的误区叫作控制型父母。孩子在出现了问题的时候,有的父母会说,我数三下,一,二, 三,用控制型的方式对待的孩子。这样孩子长大以后,通常会有这么几种情况,要么他会变得特别懦弱,因为他从小被控制,已经丧失了自信。要么他会变得特别具有控制性。我发现自己到现在还会用数数的这种方式,也找到孩子不够自信的一个源头,所以父母这种控制方式不可取。
第二种类型是放任型父母,在孩子哭时,会说没事让他哭,孩子哭会儿没关系。哭半个小时对身体好,不要紧。所以这个孩子哭起来,然后在旁边撒泼打滚等等,没人管他,父母说等他哭好了再说。这种放任型父母对待的孩子,在长大以后会出现的问题是他会极度地缺乏团队的归属感。缺乏团队归属感的问题是什么呢?他会过度地具有依赖性。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也犯过这种错误,可能也是孩子在有些方面过渡依赖的一个源头。
第三种类型是贿赂型父母。会和孩子说,别哭,别哭,爸爸给你买糖吃。别哭,爸爸带你去看《熊出没》。别哭,咱们去买个自行车。你做好了,我在墙上给你贴小红花。贿赂型父母对待的孩子,在长大以后,他做任何事儿都没有自己来自内心的动力。他的动力全部来自于外在,全部来自于别人需要给他一个确认,所以他做一个好孩子本身并没有乐趣,他感受不到这个事情本身的乐趣。在孩子考试的时候我们通常会以孩子的成绩好坏作为奖励和惩罚的依据,忽视学习本身的意义。
还有一种典型的父母会犯的错误叫忽视和低估,否定孩子的感受。孩子从幼儿园回家了,然后跟妈妈讲,妈妈我很饿,我饿的要命。妈妈说你在幼儿园刚吃完饭,怎么会饿呢?孩子明明觉得饿,但是妈妈讲你刚吃完饭,不应该饿啊,否定他的感受。孩子摔了一跤,摔在地上。尤其是男孩子摔倒以后,妈妈过来说的第一句话是,不疼不疼,快起来,没关系,男孩子不哭。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感受。如果父母对孩子经常用否定和忽视感受的方法来对待他,这个孩子也会感受不到别人的痛苦。所以我们就经常见到有的孩子把妈妈气得半死,然后孩子过来说,别生气,生什么气,有什么,至于吗?那么生气。这就是因为你小时候就和他讲不哭不哭。
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不是说我们不能够惩罚孩子,惩罚孩子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你要用直接后果来惩罚,而不要用消极后果来惩罚。什么叫直接后果呢?比如说你跟孩子约好了,说咱们今天晚上五点半钟一定要一块儿吃饭,这是咱们家的规定,咱们家都是五点半钟一块儿吃饭的,你一定要回来。然后孩子看电视,你叫他,你说该吃饭了,他不来。然后再叫他该吃饭了,不来。你打算看多久呢?我要再看半个小时。好了,半个小时之后回来吃饭,没了,饭吃光了。孩子说我没饭吃,那对不起,咱们说好了五点半钟要吃饭,现在饭没有了。所以不好意思,今天没饭吃了,饿一点饿一点吧。妈妈理解你饿,那咱们明天早上吃点早餐,这叫直接后果。什么叫消极后果呢?孩子失手把一个杯子打碎了。好了,杯子打碎了,所以你今天晚上不能看动画片,这叫消极后果。不能看动画片这件事情和孩子打碎杯子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孩子会觉得很奇怪,说为什么我打碎了杯子会不能看动画片。所以从此以后不是你让他变得更乖,而是让他学会了怎么样欺骗你。
最后还有一类典型的错误就是体罚。很多父母会让孩子站在一边去,不要动或者揍他两下,其实轻微的体罚在很多教育学领域里边是可以接受的。比如打手心或者打屁股,但是为什么我们说体罚经常会出问题?是因为大量的父母在体罚的时候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孩子并不是怕父母揍他,孩子怕的是父母会突然翻脸。当孩子感受到父母会失控,他人生整个安全的屏障就彻底被摧毁了。我发现有些时候我对孩子体罚时会出现情绪失控的状态,这个时候孩子不是害怕挨打而是害怕你对他的态度。
相信我们做父母的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犯过上述所说的问题,我觉得犯错误不怕,但不能一直这样犯下去,发现这些问题我们要想办法去解决,用更好的方式去养育孩子。
在这本书中给我们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叫作情感引导。通过情感引导的方法帮助孩子建立大量的情感类的词汇,他才能够学会跟你用成人的方式来沟通。我们应该学会聆听,在孩子情绪发生变化的时候,告诉孩子每种情绪叫做什么,什么叫作沮丧,什么叫作开心,什么叫作分享,什么叫作快乐,什么叫作协调等等。所有的这些情感类的词汇才是我们最应该通过各种各样方式教给他们的,通过学会用情感引导的方法帮助孩子学会大量的情感类的词汇,他才能够变得善于体会自己和他人的感觉。
培养一个人最重要的机会不是在他做错事的时候,而是在他做对的时候。当孩子做对的时候,我们要珍惜这个机会。告诉他这样做是对的并且告诉他为什么,这个孩子才能变得越来越自信,并且积攒大量正确的行为,有利于他未来的成长。通过读这本书,让我发现自己在教育孩子中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改变的方式也有很多,希望通过读这本书使自己有所改变,有所成长,真正做到帮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