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看到千乘之国,国人就会想到泱泱大国而沾沾自喜,非也!你得具备“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能力。
原文的原由,虽然是针对当时春秋战国时代的紊乱,对社会人情的弊病而言的,同时也是孔子教育门人做学问的道理,做领导的修养,于现在而言,对于一个领导、一个大单位还是有些意义的,因为那时的孔门算是国家的高级智囊团,直接咨询、服务于一国之君,操作性强。
孔子讲治国,怎么治理呢?直接告诉你几个操作层面:
一层,知“千乘之国”,晓自身之重。
那个时候的“国”字、“邦”字都是地方行政单位的名称。理解完千乘之国的“国”的概念关键还得理解千乘之国的“乘”。那时地方单位有千乘之国、百乘之国。而国的概念是以单位“乘”来体现的大小的,“乘”并不是现理解的一辆马车而已,而是以战车、壮丁、田赋等合在一起计算的。
“千乘之国”就是有一千辆战车,一辆战车是七十五人,那么就是七万五千人的部队,这就是他的军事实力。这还是仅战车。当然离不开“革车千乘”。革车,是辎重车,装粮食、战具、炊具、衣服等物资的。《司马法》说,一辆革车配十个炊事员,五个保管员,五个管养马的,五个管砍柴打水的,共二十五人。所以一千辆革车是两万五千人,这一加起来就是“带甲十万”。足以知自身之重。
俗话说,船大了不好调头,底盘大了跑不动,这就是单位大了,内耗就愈大。当时事变幻无穷,只能是以一身笨拙的身体当墙抵抗,自以为能挡得住,殊不知在这一声声闷响中,受的内伤只有头部能感受,对于手足来说,自以为还能动弹,还能耗得起。
二层,以“千乘之国”,解“千乘”之围。
给你一把枪,你知道什么时候该响,给你一千个人,配一千把枪,你能确保都响吗?说白了,就是怎么带领着“千乘”之师,冲锋陷阵,而不是在那一劳永逸。俗话有言,“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你能带多少兵,就是你有多强的管理能力。
那么 “千乘之国”仅仅是为了说单位大小吗?搁置那时本意应远远不止。从上观之,“乘”是一个单位还是一个作战单位?那么就好理解了,一个单位大,并不是说有多少“战车”?多少资源?而准确的理解是具备多少“战车”的作战能力?直接体现出来就是就是这个单位的战斗力。
就不难理解一个大单位,一个大集团,一个大企业,一个大学校,怎么富有战斗力?同理观之,当然得缩小单位作战。类似林彪发明“一点两面三三制”打法,以三人为最小战斗的单位。从三个人一个战斗组,到上百万的大军,他指挥起来方便自如。类似于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将企业划分为"小集体",像自由自在的重复进行细胞分裂的"阿米巴"以各个"阿米巴"为核心,自行制订计划,独立核算,持续自主成长,完成经营目标,实现飞速发展。同理,管理单位、企业,就是要每一个科室、每一个项目组都有作战能力,而不是依靠大本营来输送生命营养。
三层,领导应有的刻度能力。
就是对待事情怎么做?“敬事而信”在自问自答中已知,一个。做领导,先得说说你屁股所决定的位置的重要性。做领导,应该是日理万机。根本没有给你思考的时机,需要决策的事情多之又多,那么平时就要练就一身深层思考的本领,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有一针见血的准信。到了这个位置,下属是容不得你有半点偏差和不公,因为已经把你当成天平的称心了,你得刻度清楚,不偏不倚。那么敬事的态度就端正了,无论对认对事都心存敬意,凡是洞见先机,事先看清它的动因和预判后果,如此慎其终必慎其始,自然可立信于人。反之,朝令夕改,言而失信,你这杆领导的称有失准心的时候,定会有失人心,别人也不会将自己的生命在你那过磅,在你那过磅的当然是有所图,想标识得重一些。
四层,领导应有的“秤砣”能力。
就是管理资源怎么做?“节用而爱人”,其实是一个转折关系。所谓节用,不仅仅是财政经济的节俭,还是儒家、道家所提倡的对物质使用所反映出来的对自身精神层面的约束,避免不俭所致消费精神,消费人心,一致不正之风的形成。“敬事而信”是杆秤的话,那么“节用而爱人”就是秤砣,它在左右人心。一份事业做大了,须得清清楚楚过秤,善于移动“秤砣”,具有“秤砣”的调节能力,即使给足称了,也会形成猴子的“朝三暮四”心理。只有资源用好了,人心正了,才是节用而爱人。
五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就是管理人力怎么做?“使民以时”,意思就是农忙时期不要征召夫役和兴兵打仗。其实“节用而爱人”和“使民以时”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孙子兵法》讲时讲势,对人要知道“时”,比如,下属生病了,家庭有矛盾,你不去慰问和疏心,反而责备没有按时上班及数落其过错,这就是“使民不以时”,比如,在民办学校的招生与教学发生冲突时,没有错时措施反而责备教师,也就不是“爱人”。其实简单的理解“使民以时”是用人要在时间恰到好处,这样部下也会听你指挥。
客官,大树下面好乘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