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新习惯,本质上是一个人想要改变自我的过程。
改变不易,斯科特.杨在《如何改变习惯》一书中提到:
养成或改变大部分的习惯,需要把握好头30天。
因为我们将与习惯一起度过,类似恋爱一般的【热恋期】、【倦怠期】、【磨合期】、【老夫老妻】。
这些阶段,我都经历过,可是我经常失败在【老夫老妻】般的稳定期上。
就像是一对夫妻,共同经历了大风大浪,终于要携手度过平淡而美好人生的时候,一方却提出了分手。
譬如,我曾经在42天内,成功健康减重10斤,但保持不到3个月,便几乎打回了原形。
坚持发送晨读笔记在群里,却在坚持37天后,开始进入补晨读的状态。
(其实每天都写,就是觉得写得不好,没发。)
我在思考: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好好地问了自己几个问题。
1 我,为什么想要改变?
其实每个人在自我改变之前,应该好好想一想这个问题,为什么想要改变?
改变其实是源自于对现状的不满与焦虑,并希望找到脱离现状的方法。
“我要减肥!"(对自己的身材不满)
"我要好好学英语!”(对自己的工作薪资不满,学英语能够提高职场竞争力)
“我要100天看33本书!”(对自己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不满)
但,一定要注意,如果今天别人因为坚持写作而功成身就,我是不是也应该培养写作的习惯?是不是也要通过坚持写作,成为一个作家?
我想大部分人,只是想通过写作,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仅此而已。
那么,这个习惯,极可能会在稳定期的时候,即习惯形成的曙光真正来临之前,让我不自觉地去纠结【到底要不要继续进行下去】
因为,此时的我已经得到了养成好习惯所带来的好处,是最容易松懈的时候。
达成目标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又一个的起点。
2 为习惯减减负
人只有两只手,如果想牢牢握紧些什么,也只能变成两个拳头。
可惜人的欲望,像只八爪鱼。
想要养成的习惯太多,能养成的习惯可能为0。
所谓“习不过三”。
3 我,是真的养成习惯了吗?
“21天习惯养成法”,是我听过最坑的说法。
就个人而言,我从来没试过一件事情坚持了21天之后,就真的形成了习惯。
我从去年11月开始,就在组织学生参与“30天挑战自我打卡营”,希望鼓励学生,能够通过30天完成一个目标,例如每天20个单词,从而养成学习的好习惯。这件事情,我自己也跟着他们一起,进行了半年,每期都会更换一个目标。
照理说,一个目标30天,比21天还要长了吧?
但是我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是很痛苦的。甚至是直到打卡营一期结束以后,这种痛苦的感觉也没有彻底减退。
事实证明,当打卡完毕以后,我如释重负,迅速在3天以内忘记了这个计划。
我没坚持超过21天吗?有!
我形成习惯了吗?没有!
4 为什么“习不与我”
斯蒂芬.盖斯的《微习惯》中告诉我们,我们要对习惯抱有合理的预期。
要捕捉习惯培养成功的信号:
习以为常,不抵触,不期待
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才明白,为何总是“习惯失败”。
借五月天的一首歌,《我不是真正的习惯》。
我痛苦,我期待,我没有习以为常。
我关闭朋友圈已经2个月,在第37天的时候,心想着只为学生例外开一天。
前天却发现,我居然忘记重新关闭了。
可我昨天和今天,都没有再去看的欲望。甚至是想不起来去看。
这说明,不过分关注朋友圈这个习惯,我成功了。
我还是可以“习惯成功”的,给点信心,给点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