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压全唐,何等气魄。而他笔下的长江更是雄浑壮美、气势磅礴。
长江——中国的母亲河。她是我国第一大河,她烟波荡漾,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中华大地上,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长江之美,无以伦比。我们赞美长江的汹涌澎湃,我们依恋长江的宽阔胸怀,因为她是生命的起源,万物的希望……
当多才有情的诗人,遇见长江,便会引来他们不惜笔墨无尽地咏叹,一曲长江水寄托了太多名家大师的悲欢离合。
他们登临远望,寄情抒怀,留下最美的长江诗句。
诗人爱长江,杨慎说“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壮怀激越;杜甫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凄凉感伤。
李白道“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气势磅礴,这是来自诗仙的绝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来自东坡的豪情;“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是李之仪寄托于长江的最美爱情宣言。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这是来自曾公亮的《宿甘露僧舍》,无一句写实,句句夸张,却写出了史上最气势恢宏的长江,成千年无人超越之作。
诗人初到甘露寺借宿,夜深了诗人还是睡不着,感觉枕头有一点点湿润,好像现在正处在云峰之间那样。
长江的波涛声就像万壑松发出的声音,此时此刻似乎就在我床下轰轰作响。
如果想要看那冲天的巨浪,只要你打开窗户,那波涛汹涌的长江水就会滚滚而来。
整首诗篇我们看不出诗人直接的抒情,但是我们似乎感受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江南美丽的夜景,这些都是诗人想表达的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这首词雄浑壮美,气势撼人。能把长江写得如此壮美,如此撼人心魄,在古今诗词中是不常见的。
这与苏轼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描绘长江风采的“双壁”。
清官廉吏无一不忧国忧民、清正廉洁,在施展才能的同时,实现理想抱负,北宋泉州人曾公亮,就是这样的人物。
他官至宰相,殚精竭虑,匡世济民,报效国家社稷,事迹载入《宋史》,得到很高评价。
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今福建泉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身官宦世家,是刑部郎中曾会次子。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少时起就颇有抱负,且器度不凡,为人“方厚庄重,沈深周密”。
二十三岁时,因父荫授大理评事,本可以以此轻松进入仕途,可是,他颇有志气,不愿享受这种特权,决心依靠自身才能,科举入仕。
天圣二年(1024),二十五岁的曾公亮考中进士,位居金榜第五名,从此开始官场生涯。
他是北宋政坛的三朝元老,历官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累任知县、知州、知府、知制诰、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
嘉祐六年(1061年)以吏部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正式拜相。
宋英宗即位后,加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宋神宗即位后,再加至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鲁国公。
之后因年迈罢相,带司空兼侍中出镇河阳三城,又判永兴军,最终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1078年),曾公亮去世,年八十。神宗闻讯后,临丧哭泣,为他辍朝三日,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号“宣靖”,并准其配享宋英宗庙廷。宋理宗时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曾公亮步入政坛时,北宋王朝已存续了半个多世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日趋尖锐,兵虚财匮,呈现出难以维持的局面。
统治阶级内部,有识之士纷纷建议改革。曾公亮居官近半个世纪,从地方官直至宰相,一直致力于革弊兴利,为扭转宋王朝危机而努力。
作为元老级别的人物,曾公亮影响力极大。早年即有变革之心的他,不但在王安石变法中大力举荐王安石主持变法大局,而且在变法过程中还给予王安石相当程度地支持,这对变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为北宋的一位文官,他深谙兵法,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全才。他曾与丁度承旨编撰《武经总要》,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编纂的军事科学百科全书。
在群星璀璨的文坛,他不算出众,平生作品屈指可数,但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宿甘露僧舍》乃是其平生最得意之作,堪称绝唱。
这首诗在甘露寺夜宿时所写,甘露寺位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上,下临滚滚长江,诗人将住在寺中所感写了下来。
《宿甘露僧舍》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宋·曾公亮
赏析
这是北宋诗人曾公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通过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长江的雄伟壮观、气势宏大,表现出作者对长江盛况的的赞叹与热爱。
甘露寺在镇江北固山巅,濒临大江,因此这首诗着力描绘地势,在构思时,不用实笔,全通过想象,描绘出一幅空阔奇妙的江南夜色图,写出了江水的壮观和甘露寺的险要。
首句写山峰的云气,次句写山谷的松声,末两句写长江的风采。一句诗一个画面,全诗浑成合美。诗中有画,景中有情。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枕中微湿,好似身处云峰之间;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似乎就在我床底下轰响。
千峰近:身处云峰之间。
松声万壑:形容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壑,山沟。
前两句写睡在寺里,房间中自然不可能有云雾,所谓“枕中云气”,当是长江水汽会在高处,令人觉得空气很湿,甚至枕中已经凝结了些许水珠。
诗人躺在枕上,感受到枕中微湿,自然联想起长江之浩瀚,甚至误以为自己身处云峰之间。
接着,诗人又写床底穿来的江水之声,那阵阵惊涛,仿佛狂风席卷山谷,招起无数苍松摇撼助威,其声壮烈奔腾之至。
“枕中”“床底”,点明诗人已经就寝,紧扣诗题“宿”字。
这起二句是睡在床上的感受与幻想,是通过感官来证实它存在,虽然没有具体的肯定,逼真感很强,尽管北固山没有千山万壑存在。
“云气”“松声”,一在枕上,一在床下,都反映了江水之猛劲。而感觉到云气,凝听到松涛,也反映了诗人心底的宁静。这两句写近景,对仗工稳,用笔细腻,文字跌宕生姿。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如果要看冲天巨浪拍起,只要一打开窗户,那汹涌奔腾的江水就会滚滚扑来。
银山拍天浪:形容波浪很大,像银山一样。
来:扑来。
后两句写远景。诗人来到甘露寺原是为了住宿歇息的,可寺外千山万壑的松涛声和不尽江流的喧哗声,搅扰着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眠。
诗人情绪激动了,索性披衣起床,打开窗户,迎风伫立,凭栏远眺。
天空没有月色星光,地上熄了万家灯火。周围的一切都被黑暗吞噬,看不见山,看不见树,也看不见远处的城廓。
只有横躺在北固山下的长江,这条水的巨龙,力的怪神,在没日没夜、无休无止地掀起惊天的狂澜,发出动地的长吟,不甘沉默,永无睡意。
诗人虽然看不清,但能想象出它那汹涌澎湃的壮阔气象。
“银山拍天浪”是写得很精彩的景语,气势警拔,形象生动,层层修饰,词约义丰。
用鲜亮的词把平凡的波涛写得十分美好,格外显豁,寄寓着诗人高洁的情怀。
末句构思很奇特,仍用幻笔,不说开窗看如雪白浪,而说奔腾翻滚的长江被“放”进窗来,把长江的气势写透写活,作者眼前似乎看到浪花要扑进窗来的奇观,深深地被长江的伟观所震撼。
诗人向往长江景色,到了诗人笔下,却成了长江招引着诗人去欣赏,通篇用反客为主而不露痕迹,前后呼应之间又只觉一气呵成,笔法高超。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