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权。
又一次听家庭教育课程关于产权这一部分。
家庭教育课程分为两部分,核心观念和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第一个概念就是产权。
在讨论产权之前,首先讨论了关于对赚钱的误解,强调一下赚钱能力也就是经济能力的重要性。
对产权的概念一两句话就能解释清楚。
就是要分清楚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
不是我的,我坚决不要。
明确你与我的界限,你与他人的界限。
明确产权的好处就是会帮助孩子建立界限。
不是自己的不去争,不去抢,这样就会避免很多冲突。
同时会促进孩子去思考。
去寻找如何赚钱的办法。
因为产权的核心就是谁花钱买的就属于谁。
谁花钱属于谁,就有一个问题,就是钱从哪里来?
孩子是没有赚钱能力的,赚钱能力只有通过学习才可以获得。
所以通过明晰产权就可以促进孩子从小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赚钱能力。
因为我们都是消费动物,费赚钱能力是最重要的一个能力。
我们一生下来就会产生各种成本,吃喝拉撒睡,都会产生消费成本。
有人说在北京的生活成本就是你什么都不做,也需要五六千到七八千。
那么在一个小地方的生活成本可能会少一些,每个月一两千。
但即使你成本再少,也是有成本的。所以赚钱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
所以产权和生产是紧密联系的。
因为确立的产权,所以就要求家庭成员的每个人都需要生产。
但是生产和生产的方式又是不同的。
比如说有些人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金钱。
但是如果你只是个家庭主妇的话,你照顾孩子,收拾屋子,做为人父母是没有金钱收益的。
所以一刀切的要求,家庭所有成员都去赚钱,可能也是不现实的。
只能说要求每个人都需要付出劳动,为家庭做贡献。
同时关于家庭中你的我的的权限,产权权限也是不是那么清晰。
其实法律也会保护家庭的共同财产,而不是说分成你的我的。
如果两个人离婚,家庭财产,只能是一人一半,而不会去判断,说你买的就是你的。
不能说因为男人赚钱,男人买的房子就归男人一个人所有,他肯定是归双方共同所有。
再比如他创办了一个大的企业,有很多的股份,那么股份也不是说谁创建的就归谁,也是归夫妻双方共同所有。
大败局中很多企业家,他从无到有或者从小到大做出了很多优秀的企业,但是由于他认为这些企业都是他自己创造的,结果与政府产生了矛盾,最后却被净身出户。
比如华晨。
所以关于产权这块儿的关系其实非常复杂,不能简单的定义为谁买的就归谁。
或许还需要更加明晰和更加系统的概念与判断嗯
同时关于家庭中的孩子的产权分割问题也会变得不是那么容易。
如果你买了一个东西,但是赠送给了另外一个人。这个东西是他的产权吗?
在现实中,你把东西送送给别人的,这个东西就归他人所有。
这是很明确的一个产权。
并不能简单的说,因为他没有购买这个东西就不属于他。
对于孩子来说,我买了一个玩具,但是我送给他了。那么这个玩具就是他的。
而不是说我把玩具借给他们。
当然对于大的产权,比如房子,我可以说我借给他住,但是不是给他的。但是关于玩具的话,我们一般买了就是给他的,衣服买了就是给他的。我
们自己的观念里面也不会说是借给他的。
我也会认为这个东西就是他的。
这就是思想和习惯上的一个分歧。
如何协调我们平时的习惯和老师课程的讲解的内容的不一致?
我记得一个诺贝尔奖得主,他的唯一的特色就是家里有钱。
因为家里有钱,所以他可以不考虑工作的问题。
他没有天分,一点儿也不聪明,他只有凭着笨办法反复的研究,但是他获得了诺贝尔奖。
他毕业的时候找工作,告诉我人家你不需要给我工资,我只需要在这工作就行,因为我家里有钱。
所以有的时候家里对个人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当然不能说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他的,然后他就会继承我们所有这类话。
但是我们有条件的,适度的支持,一定是孩子未来发展的基础。
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孩子只能白手起家。思维和他的视野都会受限制。
如果一个家长什么都不能给孩子提供,他只是一个打工人,那么他的孩子最终大概率也是打工人。
贫穷从根本上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也限制了家长的想象力。
只有一个有钱人的家庭,孩子不需要为工作,为生活发愁,他才会去思考更多。
这个时候如果产权完全明晰,告诉孩子这些都不是你的,你需要自己去努力争取。
就好像成龙的那个私生女真的过得非常落魄。
落实到家长的责任这一块儿,满足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
这个基本生活需求我想在每个家庭里边都是不一样的。
在一个普通人的家庭,只能是有衣穿,有饭吃就可以。
但是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里面,他就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比如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成立败家子基金,可以让他尝试投资,学习投资。
同时因为金钱会产生金钱,复利会产生复利。
所以忽视复利的力量,只是通过从0~1的创的努力,其实是很难的。
如果你有100万,再赚10万很容易,可能只需要一个月,两个月。
但是如果你没有存款,你想赚10万块钱,你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
基础不同,赚钱能力也不同。
所以如果不给后代留下一些资产,他如何能够更好的在社会上立足?
我们都说,需要现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可以看的更远。
那么,家长的支持一定是孩子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