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溪 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注】趣:同“趋”。
荇[xìng]:多年生水生植物,叶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水底,夏天开黄花。
葭[jiā ]:初生的芦苇。
澹 [dàn]:安静。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亦有“诗佛”之称。
【译】每次我进入黄花川漫游,常常沿着青溪辗转飘流。
流水依随山势千回万转,路途无百里却曲曲幽幽。
乱石丛中水声喧哗不断,松林深处山色静谧清秀。
溪中菱藕荇菜随波荡漾,澄澄碧水倒映芦苇蒲莠。
我的心平素已习惯闲静。淡泊的青溪更使我忘忧。
让我留在这盘石上好了,终日垂钓一直终老到头!
【析】这是一首写于归隐之后的山水诗,描写了一条青溪的幽秀景色。诗人用多彩的画笔,绘出青溪流经不同地方时呈现的不同画面。诗的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为一幅优美的画面,溪流随山势蜿蜓,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在松林里静静流淌,水面微波荡漾,各种水生植物随波浮动,溪边的巨石上,垂钓老翁消闲自在。诗句自然清淡,绘声绘色,静中有动,托物寄情,韵味无穷。
其中“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两句,以喧响的声音和幽冷的色调形成闹与静的强烈对比,如同一幅“有声画”。诗的末四句写出诗人心境的闲谈正如清川的闲淡,把自己的精神和自然的精神融和起来,意味隽永。
这首诗,自然、清淡、素雅,写景抒情均不刻意为之,表面上看似不着力,而读来韵味隽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吟来令人羡慕向往。王维借颂扬名不见经传的青溪,来印证自己的素愿。以青溪之淡泊,喻自身之素愿安闲。全诗自然清淡素雅,写景抒情皆轻轻松松,然而韵味却隽永醇厚。诗人笔下的青溪是喧闹与沉郁的统一,活泼与安祥的揉合,幽深与素静的融和。
【评】
王维在盛唐是非常牛逼的人物。
一个是家世牛。他的家族曾经牛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大唐老板李家要把女儿嫁进来都得考虑一下,还未必愿意。至于什么宰相的想与他们结亲家,那就想想吧。
这就是王维父亲王处廉所属的太原王氏。王维的母亲是博陵崔氏,也是李、王、郑、卢、崔这五大望族的出身。
虽然从隋唐开始对这些高门大姓打压很厉害,政府已不讲门阀姓氏,选官也早已取消了“九品中正制”,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身份高贵、血统纯正,民间还很看重这个。
总之,王维一家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就是贵族,已经不能用官X代、富X代来称他了。那样的说法只有一个字:“俗”。
看看王维弟兄四人,他老大,官至尚书右丞,这还是他授过伪职的原因,而二弟王缙也做到了宰相。一家子够牛了吧?!
王维的母亲更不简单,老太太信个佛跟的老师都特牛,是禅宗北宗神秀的高徒大照禅师。神秀是谁?就是那位作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只输给禅宗六祖惠能的北宗禅创始人,特受女皇武则天的器重和支持。一位普通老太太与菩萨的缘份有这么大么?这家族的来头可想而知了。
另一个是王维自己牛。夸他什么少年天才的都弱爆了。他是全才,全能型的天才。作文策对应试,是货真价实的状元及弟。
诗歌方面,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全唐诗》收录了好几首他15~18岁的作品。其他什么琴棋书画的也是无一不精,礼、乐、射、御、书、数无有不长,史书逸闻中多有记载。
当然最有名的还是他的诗书画,是田园诗的大家,南宗山水画的祖宗。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其实,青溪并没有什么奇景,确确实实是非常非常的普通。但,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笔下,会具有如此的魅力呢?
王维正是从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发现了与他那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潺潺流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物外。
说白了,如果王维只是个普通人,就是一个很闲很闲的老头,或是胸无大志的俗人。但,王维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是政府高官,家世又好,就是高人雅士了。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正是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素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
最后,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了。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看透了官场世事后自甘淡泊的心情。这一点,写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释】
青溪水九曲万转,悠然自得其趣。
我现在就过过这样的生活好了。
钓钓鱼,看看风景。
你们就不要来烦我了。
这样挺好!挺好!!挺好!!!
【理】
闲心一枚,垂钓清川。
素有夙愿,江湖莫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