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标题,就知道我很着急。为什么?因为最近,我认识的友友们都在写,或者开始尝试着写这三种类型的文章。
读他们的文章有一种感觉就是:写作者的身体,灵魂,思想必须游离得柔韧得当,有时写得很痛苦不堪有时也很淋漓尽至。
可是,现在的我,无法驾驭。
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即使自己再爱,如果读者们读起来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的话,就称不上好文。
读到好文,我会发给微信里的自己收藏起来,有时间会边精读边做笔记,想着以后如果写影评就照着这个格式去写。比如我师傅安然的《影评|从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来认识顿感的力量》。
其实,我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让读者,让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和这本书的读者们,首先先通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再接受你重点分享的内容。是引用就需标明引用,不要跟自己的语言混淆在一起。
“我懂,凡是看过读过的人也懂,但是我没有信心让没有看过读过的人通过我的文字描述而看懂读懂。”,如果连故事的梗概都说不明白,那还写什么评呢!我想,这就是我不敢写的最大原因。
以前写过一篇村上春树的处女作《且听风吟》的读后感,《从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来认识“距离”的意义》写得我很纠结,很幼稚,最后就拿着一个点——人与人的“距离”(有人说是疏离)来完成了日更任务。而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沉浸于《且听风吟》的淡淡的忧伤之中,这让我也好长一段时间里跟任何人都保持着文艺式的“距离”。
曾经想过,先从村上春树的作品开始写书评。不,谈不上是什么书评,仅仅是感想而已,但是,他的作品里透露出来的价值观,在有些人看来是很奇怪的,是无法悟彻的。比如对于“性”的认识(今日更文里不多笔赘)并不被人看好,有些人甚至把文章中的男主角说成现代的渣男。
而我喜欢这样的小说,包括里面的价值观和爱恨情愁,常常被他细致平淡的描写拽着,久久无法从他的小说里走出来。
因为一本书,一部电影,而走进一个故事,对于我这种感性的人来说,实在是太容易了。
青春时期的懵懂不再出现,多的是步入中年的淡定和理性,理解和包容,当这一切都过滤出来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此时比任何时候都单纯。
一个单纯的人,可能写不出深度的文章,所以我也只能望而却步,我想我只能写一些私人性的文章。
老妹却说:你写小说呗!
我说:不写,写着写着就把自己写进去了。
她说:你可以用第三人称来写嘛。
我说:你以为用第三人称就暴露不出自己吗?
她说:反正你以后也要写。
我没再回答她,但心想:反正,我以后也要写。
因为,爱写作的人是不会停笔的。至于写什么,还是随心吧。
我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真善美的眼睛,有着敏锐观察生活恶与丑的洞察力,还有常人少有的悟性,更何况我们身边到处都是写作的素材,还是待我慢慢地先把ta们记录下来吧。
至于,“我本身”这本书,先空着,先合上,先藏起来,更因为,故事还在继续或者正在发生……
备注:今日更文,仅仅是为了整理一下自己“着急”的心,写完了,整理出来了,也就不着急了,感谢读到最后的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