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下》第315条(黄直录20)
先生尝语学者曰:“心体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尘沙。些子能得几多?满眼便昏天黑地了。”又曰:“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好的念头亦着不得些子。如眼中放些金玉屑,眼亦开不得了。”
这一条是对上一条的发挥。
王阳明对求学者说,心之本体不可有一丝执念阻塞,就像眼睛里容不得沙子一样,眼里只要有一点点沙子,便会感到昏天黑地。而且这种执念不仅仅是指私欲,即使好的念头也是障碍,比如眼里进了金粉玉屑,也会睁不开。
王阳明认为,良知无善无恶,内心本是纯净清澈的,我理解良知就是真。心生私欲固然不可,一旦意识到私欲产生,就应该马上去下功夫去除。如果下了一点功夫,就想着取得效验,急于求成,这也不是良知的本体了。王阳明一再强调,格物致知的功夫,只要时时刻刻在事上磨炼,时间久了,自然会水到渠成,回归本性。孟子谓之“集义”,“必有事焉”,非“义袭”可取。
刻意去做一件轰动的好事,也许能获得好的名声,但于致良知不一定有关。一个亿万富翁做慈善捐了1000万,在外人看来是大善人了,但如果他不是把慈善作为一项事业、一个追求,与良知毕竟关系不大。另外有一个退休老人,自己克勤克俭,数十年坚持资助贫困学生上学,无疑更符合知行合一,事上练的格物功夫。
格物致知,不在轰轰烈烈、惊天动地,而在持之以恒、润物无声。《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虽然王阳明自己在立德、立言、立功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关键还是立德,像伯夷叔齐、孔子、孟子和荀子都不是因为他们的功业才千古流芳的。
进一步讲,执着于一个好的结果,比如修仙成佛、成就大功业,其实也是一种私欲。致良知只是回归,立志成圣的目标在内心,而不在任何外在的事物,在廓然大公,而不在一己之善名。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外在的目的性太强,很容易误入歧途,不能因为目的是正义的,就可以采取不正义的手段。所以,治学求圣,格物致知要向内求,不可向外求。未发是中,未尝不是和,已发是和,未尝不是中,就良知而言,未发已发其实没有先后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