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间隙,又翻看了柴静的《看见》,书中一则故事,几名六年级的孩子,相约一起自杀,几天内陆陆续续服药。警方介入,发现没有什么异常,不是邪教煽动,也没有来自成人的压力,柴静调查,记者口吻的提问是无法打开孩子的内心的,只能以回忆自己孩童时经历的事情,让他们认可你。其实成人反过来看这个故事,没有多大的烦恼,源于年少时懵懂的爱情,甚至都不能称为爱情,只是希望被关注,觉得以前的好友或者有好感的哥哥不再喜欢自己,一两句同学之间的戏谑的话语,就能引导他们约定走向绝路。
反过来看,如果你以成年人的价值观来看,经历了几十年的人生路,这些真的只是海里的一朵浪花,孩子好幼稚!真的是这样吗?回想一下,你在十几岁的年华,有没有做出一些傻事?我反正是有过,记得初中一个下午,坐在小巷的一个石墩上,夕阳射下来,大大的,惨烈的红,不知道当时心中有件什么事情,突然觉得活着好无聊,真的,万念俱灰的感觉,平时的游戏不想玩,动画片也不想看,觉得人生活着就是这样了,痴痴得坐到手指看不到的黑夜。这种忧伤的绝望不知为何来,也不知何时消退的。
想到过那支钢笔,那条彩色的围巾,那个老天狂暴的雷雨天,高中时候骑的自行车,打篮球时穿的足球鞋,一小书包的对话条。
下午回来早,看了一部电影《告白》,心情好压抑,老师失去爱女,心里痛恨两个学生凶手A和B,故事铺开,A和B又有各自的苦衷,知道结果是这样,但是剧情这样一点一点剥开,就像撕开还未愈合伤口上的绷带,血肉模糊,只是希望得到妈妈的肯定,只是希望同学不要认为我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每个人年少时的一小点波澜,如果没有人正确的引导,发生什么样骇人听闻的事都是可能的。
孩子的教育真的是个大问题,柴静在那篇报道的最后说到,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能不能打开它,可能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