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述而篇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试想,种子种下了,若阳光、水、土壤,以及人工培育等这些外在条件不具足,果实结得出来吗?当然不行。要有好收成,并非只要种子这个内因条件就可以了,还须具足阳光、水、土壤、人工培育这些外缘条件。由此推及,若想成就一件事,内因和外缘两方面都得好好经营。
《论语》述而篇第三十五章,讲的是至圣的成就要领,其中就蕴含着内因外缘的经营关键。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lěi)曰“祷尔于上下神祇 ”。子曰:丘之祷久矣。
消文:
疾:小病;疾病,由小病渐转重病。
诔:通讄,意为活人累叙功德,求福免灾。
尔:语助词。
孔子病得很重,子路祷告鬼神,请求保佑孔子病愈。后来孔子病好转了,听说病中子路为他祈祷,就问:“有祷请于鬼神这回事吗?”子路对答:“有这回事。 ”随后又补充说:“讄辞说,‘向天地神祇祈祷’。”孔子便说:“怎么能等到病时,我自己很久就在祈祷了。 ”
孔子自称他早就在祈祷了,指的是他平时就非常注意言行,时刻记得一举一动须符合天道,符合趋吉避凶之礼,可谓无日不祷。而祈祷的真义也在于此,即平日就要重视自身言行,要注重诚意的累积,而非平日不注重言行,事情临了才赶紧烧香拜佛求护佑,那样只能称作谄媚求神。
通晓了祈祷的真正义涵,就明白若做到孔子的“不祷”,也就做到了子路的祷,即“不祷而祷”。
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孔子既已事事如祷,子路就无须祷告了?不然,应该说,正因孔子事事如祷,子路在重要时刻的祈祷才会显出作用。这个祷,也是子路对老师的真切关爱,体现了尊师重道。
由上述可知,我们平日若做到了事事如祷,具足了内因条件,关键时刻求外缘庇佑,一定是有用的。
内因具足的人定有贵人相助
“祷与不祷”,可置于夏商周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时代背景来看。夏朝人尊天命,认为万事都有关联。但因无礼乐,表现尚为质朴;商朝人尊神,一切以鬼神意志为主,做事前都要占卜;而周朝尊礼,尊礼即遵循吉凶祸福之道,周朝制礼作乐,实则彰显了吉凶祸福,让人们在进退应对时有了依据和法度。
人们的思想从以鬼神意志为主转变为以人的意志为主,于是人的行为人的造作变得重要起来,人,才是事情成败的关键。
一个做事兢兢业业,内因具足的人,如果身罹危难困顿不前,一定会有外缘降临。一个事事如祷的人,不会有人愿意看到他失败、受苦,即使他没有开口求人,大家也会愿意帮助他。这就是“不祷如祷”。当我们在礼的抉择上符合吉凶祸福之道,也定会有贵人相助。
相反,一个内因不具足的人,一个人情世故不通的人,外缘的力量又怎会进入呢?
那么内因上又如何建立祷的正确心态呢?
当一人独处时更须讲究,这分讲究是戒慎恐惧,好像每个人都在看着我,每双手都在指责我,自己要很庄重。如《大学》中所言“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所谓慎独是也。
为何要如此讲究,因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上天不独厚谁,在“造善得乐,造恶得苦”这个因果关联上,每个人都是一致的。因而内因条件的具足相当重要。
外缘的重要性不可小觑
一个人努力做事,内因具足了,就一定会成功吗?非也。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世事无常,外缘上的很多条件不能掌控,一件事的成功,除自身内因具足外,还需天时地利人和的多方成就。
此外,因蝴蝶效应,一件小事很可能引发一系列剧烈变化,因而小善可成大福,小恶可成大祸。外缘条件如此重要,平日更应事事如祷,做事谨慎不可轻忽。如行车前检查车胎是否漏气,此举虽小,但知道它关联人身安全,所以不可不提高警惕,内因就具足了谨慎重视的心态。
如《论语》所言:“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这个惧并非害怕之意,而是很重视,很在意。
若事事如祷却遭大难,应如何调整心态?
凡享大福之前必受大苦,这个苦是享福的征兆,吃苦可以锻炼心智,坚定意志,且所学义理在困境中得以检验,能力可在逆境中磨练提升。此外,坐大位享大福者,一定要吃大苦,位子才坐得稳。且吃了苦,会借助这个福做更多善事,心态不会扭曲。
所以,圣贤吃的苦,是他享福的征兆,而孔子生病,是因为他要传承道统,所以要经历障碍磨难。这个福历经风霜才显可贵,且苦过的快乐很实在很长久,可以帮助自己。
所以知道了外缘的至关重要性,我们平常做事就要生起一个“求救护”的心态,希望能有贵人相助,能有善知识来引导自己。
学而思
结语
为人处世,内因和外缘都很重要,二者相辅相成。《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我们在外缘上要符合天命,内因上要自求多福,要努力地做,要讲求慎独。
实际上,祈祷对心态很重要。巴顿将军第二天要打马球,他跪在家中祈祷,妻子以为他祈祷明天能赢球,可他说:“不,我在祈祷,我要竭尽全力。”这个祈祷,就是一种做人做事的心态,它让自己更专心致志,更有力量。“我在祈祷,我要竭尽全力。”如此,内因和外缘则全部掌握了。这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