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琴在《绘本有什么了不起》中说:"阅读兴趣是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阅读能力更是阅读乐趣持续的基石。"然而对于孩子来说,阅读兴趣和能力不会与生俱来,都要通过后天的培养、引导和学习,才能得以形成并发展。
那么,家长或老师在孩子早期阅读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怎么去引导,才能使孩子形成"从阅读兴趣到阅读力、再到持续的阅读乐趣"的正向循环?我想,我那"书迷"儿子的成长经历或许给了我一些启示。
儿子能成长为一个"书迷",与家庭的早期"培养"是有一定关系的。虽说当时我们并没有刻意向这方面培养,更没有相关的理论或经验支撑,所做的一切只是单纯地想培育聪明的宝宝,但事实上,我们"歪打正着"了。
儿子小的时候,我们小县城买不到严格意义上的绘本,买来的都是些普通图画书或者故事书。画面普遍比较写实,不像绘本那样留有大量想象空间,而且多以思想品德教育为主,没有绘本那么丰富的主题。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我们阅读。记得孩子两岁多时,经常捧着一本配有彩色图画的"儿歌"书翻来覆去地"玩弄",我就指着旁边的文字一句一句地读给他听,没想到他听"上隐"了,每翻一页,都要大人读给他听,今天读了明天还要读。听多了,好些儿歌他自己都能背得出来,有时候他指着这页要我读,我故意读了那页的,他马上就会发现我的"错误"。回头想想,那么小的孩子何以对一本"书"的兴趣如此浓?或许就是我的读在"图"和"文"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桥梁,使得"图"因"文"而有了生命,也使"文"因"图"而变得可感、可知。
后来,儿子在"读"一本简单的故事书,仍然是他自己看着图,我为他读文字,但那时候,我不光读,时不时还要向他"提问"。读《小乌龟找工作》,我会问:"小乌龟都到哪里找工作了?为什么每次都失败了?"读《卖油翁》,我问道:"卖油的老爷为什么能把油从铜钱眼里倒进油瓶?"读《龟兔赛跑》时我问:"跑子为什么输了?如果它们再来一次比赛,你觉得兔子还会输吗?"……每一个问题,他都会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和以前一样,一本书他总能三番五次地看,似乎没有厌倦的时候——直到有了下一本新书。
儿子四五岁时,我们开始了"编故事"。那时,孩子依旧"读"故事书,有一次,我刚读完书上的文字,儿子兴奋地说:"妈妈,我还能编一个故事!"于是,他把几幅图串起来讲了一个有模有样的故事。此后,我每念完一个故事,总爱让他再编一个。渐渐地,不但他白己编,还要求我和他爸爸也编。犹记得一组图画,画的是一只小兔子把摘到的南瓜搬回家的情景,围绕兔子如何把南瓜搬回家,以及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我们一家三囗差不多编了不下十个故事。
就这样,儿子的阅读从"图画"书顺利地过渡到了"文字"书,而且始终保持着对书籍的浓厚兴趣。小学六年级时,儿子已经在读《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寻找薛定谔的猫》这样的书,我以为他看不懂,可他却读得津津有味,而且能讲给我们听,像什么"粒子"、"夸克"、"光子"、"波色子"之类的名词术语,我和他爸爸都听都听晕了,他却讲得头头是道。我想如此抽象的东西他能记得住,并且讲得出,说明那些东西在他的大脑里已经有了画面,已经立体起来了。
现在他已上高中,在校时间更长,空闲时间变少,下晚自习回家已将近10点钟,但每个晚上无不先阅读,后休息。阅读的广度、难度也在不断增加。
回顾儿子的阅读习惯养成之路,我大概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有师长参与的阅读更容易使孩子产生兴趣,如果师长能帮助孩子在阅读中建立"图感"和"语感",孩子的阅读力就会得到不断发展,从而形成持续的阅读乐趣和稳定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