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满意度是指人们基于在健康、疾病、生命质量等诸方而的要求而对医疗保健服务产生某种期望,对所经历的医疗保健服务情况进行的一种评价。自2013年起,包括上海、深圳在内的多个省市将患者满意度列入医生晋升和收入的评判标准。
然而,医生们普遍对患者满意度并不感冒,甚至对患者满意度表示反感。其实不仅在中国,在国外对此也有很大的争论,在近期的《内科学年鉴》上,两位学者就此进行了激烈的讨论。那为什么医生们对患者满意度有这么大的意见?
反感“患者满意度”的原因
笔者向身边几个医生朋友询问对于患者满意度及其与绩效考评挂钩的看法,几乎所有人都对其很抵触:
医生A:患者满意度取决于患者就诊前对医院和医生的期望,如果达不到谈不上什么满意……病治好是应该的,治不好就是庸医!
医生B:患者没有基本医学素养,满意度不能客观反映真实治疗效果,因为一点点影响心情的因素就会差评。
医生C:患者及其家属大多数都是以疗效表达满意度,从来不会体谅医生的付出。
医生D:你说我们医生尽全力抢救患者,但还是失败了,你让家属对什么表示满意?是对结果满意还是对过程满意?
美国North Shore-LIJ Health System的Ira Nash博士认为,医生反对患者满意度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满意度调查问卷非常冗长,而且问卷的题目都关注一些非常肤浅的问题,比如“病房是否及时供应开水?”、“你的主治医生每天查房几次?”等等问题,并未提及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也许他们只是讨厌医院,讨厌医院的某些人,但对治疗方面是报以肯定的态度。这些主观的因素使得调查结果在统计学上并不可信,有人认为纯粹是浪费时间。
其次,在许多医生看来,医疗是一种“严爱”,过于关注患者的评价实际上是害了患者。如果一个发高烧的小孩不喜欢药片的苦味时,你会放弃让他服药?这会影响医务人员的临床决策,甚至这份动摇就决定了患者的生死。没人愿意在患者提出不合理的治疗时挑战他们,也没人愿意对患者实施痛苦的医学治疗,但是这种荒唐的“消费者至上”意识会使得医生不得不为了自己的患者满意度而选择对患者“有利”的治疗,最终患者将承受那些“取悦”自己的治疗措施所带来的痛苦和不良后果。
第三,在医疗资源本就匮乏的现在,医院为了增加患者满意度而花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势必会削弱以提高临床水平为目标的重要性。从处理社区医疗控制不佳的高血压和糖尿病,到治疗术后感染,医生们每天都因为医疗资源匮乏而疲于奔命。专注患者满意度而分散提高临床水平的注意力是非常危险的,毕竟医院不是酒店,医生也不是演员,为何要花费这么多精力在患者满意度上?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患者没有资格来评判医生。医生极具专业性的职业,不是一般的“服务提供者”,患者来医生那儿是因为医生知道听他们所不知道的东西。既然如此,反过来问患者“我们医生到底做的对不对?”怎么可能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来自东密歇根医院的Dileep Kumar博士则持不同观点。他认为医生反对患者满意度的原因并不是上述4个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患者满意度在RCT研究中对医疗质量毫无关联,那些支持患者满意度的文献证据级别都不高,也就是说患者满意度并不能代表医疗质量,仅仅代表患者的医疗体验和主观的术后状况。他认为,关键是患者满意度评分并不具有科学依据,而且医院也不会因为医生获得较好的患者满意度而博得好评,那么将患者满意度评分与医生绩效挂钩的做法自然是不科学的。
不能不顾患者体验
是不是就这样可以完全否定患者的体验呢?
Nash博士认为,对医生来说,专业化的根本是为了给患者做最好的选择。文献显示,如果患者和医务人员能够在良好的沟通、相互尊敬和体谅的基础上建立医患信任关系,他们将更有效地参与治疗中,保持良好的依从性,也会更快地恢复健康——这也是医学的一部分。“关注患者的治疗体验并非放松提高医疗质量,因为这是一条改善医疗质量的途径。”Nash博士说道。
用美国医学泰斗Francis Peabody医生的话来说就是:“毫不吝啬的给予时间、理解和同情,(医患间)私人的情谊能让你在行医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回报丰厚。医生的重要品质之一,是对人感兴趣,因为诊疗的秘诀就在诊疗病人这一过程中。”换句话说就是,要让患者知道他们的医生在关心他们。
Kumar博士也认同上述观点,他认为医生还是要关注患者体验,与其盲目地用现行患者满意度评分评判医生收入的方法,不如将其改进一下,或许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同时包含医患双方满意度的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