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历来是“尊崇圆满,厌弃残缺”的。因此,我们讲究“出双入对”,喜欢大团圆的结局,哪怕是经历了层层磨难,只要结局完满那便是好的。但苏子的水调歌头早已有言“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圆满与残缺本就是相照应的。从审美角度而言,美是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残缺美与圆满美同为美表现形式之一,它自有其独到之处。本文将以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中颇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例,来简单谈谈残缺美之所在。
一、诗词画中的残缺美
在红楼梦中,曾有一个片段描写贾府人游湖,宝玉说要拔掉那些破荷叶时,黛玉却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句,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李义山即李商隐,原诗为“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夏日的荷叶是满塘的碧绿,充满盎然生机。但破败之后的枯荷却别有一番风韵,那是繁盛过后,历经沉淀却无需自言的一种美。世界上任何生命都有抵达终点的一天,可以想象,当雨打残荷,枯萎的荷叶在风雨中摇摇欲坠。但凭借着自身的韧性,它依然立于风雨之中不倒,倾尽最后的生命力为我们奉上生命的绝响。这种景象犹如一幅悲壮而唯美的图画,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其所代表的精神文化内涵,深深地感染着人们的内心。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的十大名画之一,描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堪称达到完美的境界。但在宋代还有另外一幅著名的画作,不同的是,它很简单,简单到有些“残缺”——画作上仅仅只有几只追逐马蹄的蝴蝶。但正是这样的一幅画,赢得了宋徽宗的青睐,在历史上流传为一段“踏花归去马蹄香”的佳话。这幅“残缺”的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留白艺术的代表,它不以复杂的人物形象或是精致的色彩布局取胜,它所倚靠的仅仅是再简单不过的马蹄印和蝴蝶,可正是这些简单的物象让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似乎眼前正浮现着一位绝尘而去的公子,马蹄踩过花瓣,留下了脚印,也留下了花的芬芳。这样的画作精巧绝伦,非但没有损害艺术的完整性,更是达到了无招胜有招的理想效果。
诗词画中还有其他诸多形式的表现,主要是以留白艺术为特点,留给人无穷的回味和想象空间。这其实并不能算是真正的残缺,只是从画面上缺少某些具体的人物和丰富性而言。而另外一种就是针对于诗词画中并不完整的事物而言,它们身上的残破由于蕴含某种文化内涵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突出其残破的悲壮之美。以上两点是我大概能够想到的关于残缺美在具体的诗词画中的表现。因为我看字数还没到1000字,所以我就再多说一点,其实个人并不太喜欢大团圆的而结局,正如一个正常的结局,反倒能让人更加冷静地看透世事。
【无戒训练营第3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