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周日上午,我们如约出发前往植物园。广东的冬日,植物园里依旧繁花似锦。此时,异木棉正值花期,粉色的花朵缀满枝头,只有稀疏的叶子点缀其间,与樱花竟有几分相似。
或许是大家都想趁着周末出游,路上有些堵车,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孩子们的兴致。他们早已在车上分享起准备好的零食,一路欢声笑语。
到达植物园后,还没走几步,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铺开野餐垫,开始吃着零食。也罢,我们大人正好可以趁机休息,孩子们则可以在草地上自由奔跑。
“哥哥,快过来,我发现这里有一个小乐高人仔!”KK兴奋地对着哥哥大喊。紧接着,小不点宁宁也跑了过去,三兄弟围在一起摆弄起来。
找到乐高人仔的惊喜,让他们完全忘记了此行的初衷。然而,这小小的收获却引发了新的问题:拼装起来的小人仔只有一个,三兄弟不够分。于是,他们将这次植物园之行重新定义为“寻找小乐高人仔之旅”。
我见状,对他们说:“这应该是哪个小朋友不小心落下的,被你们捡到了,并不是特意放在这里让你们寻宝的,不要抱太大希望。” 显然,沉浸在兴奋中的他们根本听不进我的话。也罢,或许这能成为他们徒步的动力。
年纪最小的宁宁很快便忘记了寻找乐高人仔的事情,而KK和哥哥却念念不忘,不时听到他们叹气,皱着眉头,抱怨怎么还没找到。
三个小时的游园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该返程了。哥哥拿着那个乐高小人仔和他妈妈走在前面,KK则一脸不悦地鼓着腮帮子,低声抱怨着今天的植物园之旅一点都不好玩。听到他的抱怨,我的情绪也上来了。
我忍不住大声问道:“是不是没找到乐高人仔,所以不开心?”他点点头。我再也控制不住情绪,大声说道:“意外得到的应该是惊喜,要知足常乐,不应该有那么大的欲望,那样只会让你失望,甚至会让你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
我当时确实生气了,说这些话的时候,也顾不上六岁的KK能不能理解。但看到他张了张口,欲言又止,又一脸委屈样,我还是轻声安慰他,答应回家给他买一个。
我以为,答应给他买一个乐高小人仔后,事情就平息了。可一上车,KK又开始闷闷不乐,眼睛一直盯着哥哥手里正在玩的乐高小人仔。直到哥哥把小人仔给了他,他的脸上才重新露出了笑容。
晚上,爸爸问起今天的植物园之行是否愉快,KK跟爸爸讲述了捡到乐高小人仔的事情。我一听,又有些生气,问KK:“你们一直在寻找乐高人仔,是不是都没注意到沿途的风景?”
他低声回答:“是的,都没有看风景。”我继续追问:“那你是不是忘记我们去植物园的目的是什么了?我们是去锻炼身体、认识植物的,不是去找小乐高人仔的。”
这时,KK看着我说:“可是,妈妈,那个小乐高人仔是我找到的,不应该是我的吗?因为哥哥一直拿着,不给我,我们又没有找到第二个,所以我才不开心。”
KK的执着和不开心,让我看到了他内心的渴望——渴望拥有,渴望被认可。这并非简单的物质需求,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对自我价值的探索和肯定。
他认为自己找到的乐高人仔就应该属于自己,这是他努力的成果,是他能力的体现。而哥哥的“占有”,在他看来是对自己努力的否定,因此才会如此失落。
这让我意识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关注他们的情绪比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更为重要。理解他们情绪背后的渴望,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知足常乐,更要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如何面对得失,如何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学会分享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