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课第九节:人际关系。
人生在世每个人需要和人交流,相互自己相处融洽。很多时候,与他人的关系就是与我们自己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处好了,呈现出来的都是平和的,能够足够稳定。
第一单元人际关系的原理和理论。
从实验、实践出得出理论,应用理论指导实践。
一、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关系是心理上的链接。和孩子相处、重要他人相处。有时候有关系就是没关系,没关系就有关系。
通过接触会有一些感受。彼此在一起要观注对方的需求、在乎、感受。在人际关系中人是趋利不避害的。如果对方指责你,批评你,我们就不会喜欢他。给二成也会带来情绪。
特点。
1.个体性。
人际交往的双方的社会角色会影响彼此的人际关系。但在社会角色关系与人际关系不同,人际关系中社会角色退居次要。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则成为主要问题。
2.直接性。没有直接接触,就构不成人际关系。想与人建立更好的关系,就要相处,相处了才知道怎么样才可能建立亲密关系。陪孩子,与孩子相处时要欣赏孩子,理解孩子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人际关系中平衡最好,彼此感觉舒服。
3.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使人们相互排斥就会分离。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1.定向性
根据自己的喜好、年龄特点、性格特点,经济情况、社会地位选择我们的交往对象。
2.情感特殊。阶段通过我们试探是否自己喜欢才有建立关系的意愿。然后就像刚见面,可能会有一些寒暄之后做出选择,发现不是自己喜欢的人,可能会放弃,是喜欢的人就会有一些链接。
3.情感交流阶段。这个阶段会谈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彼此之间也可以敞开一些。有许多不足与外人道的事情。都会说出来,感觉被理解,被信住!
4.稳定交往阶段。关系更进一步情感越来越深。对于对方接纳度高。理解、尊重对方,还要小心呵护。双方较深的情感卷入。
三、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在沟通和交往的时候,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说明你对他是信任的,你感觉安全,我们可以跟他人过多的自我暴露。但不能要求别人一定会敞开心扉向我们暴露很多。
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会那样对待别人。反黄金法则:希望别人能像我们对待他那样对待我们。即我对你好,你必须对我好,所以在你还没有准备好,对待别人的时候就不要听别人更多的心事,否则他会愤怒。我们要注意边界。
男士更愿意向女士自我暴露。但如果男士说他婚姻不幸福,女士就要警惕了。女士愿意与同性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
不要要求对方完全敞开心扉,更不应该随意地侵犯对方不愿意暴露的隐私。这些是内在自我安全和保护的需要。
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情趣爱好方面,态度,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隐私方面。
四、良好人际关系原则。
1.相互原则。基础是彼此之间相互尊重与支持,相互性是喜欢的前提,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人际交往中的接触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是相互的。
很多的关系与接纳与欣赏有关,看到t他的难得、不易、付出、优势,做得相对较好的地方,换位思考。所以我们要不断的觉察自己,完善自己,修炼自己,才能面对各种人。
2.交换性原则。人际关系是一种社会交换过程,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获得等于失,至少是别太少于失。根据价值选择结果,要达到彼此相对的平衡。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人们都喜欢展示自己,以证明自己自我优越感。个体对他人的评价及其敏感。如果你经常批评孩子,指责孩子,孩子会远离你,会不搭理你。这就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保护。要学会好好说话,也许你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影响他人。人人都有一颗玻璃心。
4.平等性原则。人际关系中相互的交往处交。如果平等了,才会感觉到安全,被尊重、彼此关系才能长期维持。
五、人际关系类型。
1.三种基本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接触、交往、相容)与双亲交往程度导致:低社会行为,超社会行为,理想社会行为。主要他人与自己交往少,就会造成低社会行为,超社会行为是指与人连接的愿望很强烈。理想社会行为,愿望适中最好。在孩子小的时候要无条件接纳和包容,随着孩子长大要适时放手。让他与同伴有更多的接触,达到理想社会行为。
支配需要(控制,被控制)有要求,又有自由。人的幸福源于别人对我们有期待,完成这些期待,才感觉幸福有价值,对于孩子,要有期待。同时也要给孩子自由。
情感需要(爱人、被爱)得到的爱程度,导致:低个人行为,超个人行为,理想个人行为
低个人行为对他人没有爱的需求,超个人行为会黏着他人,希望别人给自己更多的爱。
2.决定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不能满足会导致心理障碍其他问题。
3.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形式。
①主动包容式: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②被动包容形式:期待他人接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
③主动支配式: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
④被动支配式: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
⑤主动情感式:主动表现对他人的喜爱、友善、同情亲密
⑥被动情感式:对他人显的冷漠,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4.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以满足对成人的影响。
①包容需要
交往少,低社会行为疏远有距离。过分依赖,高社会行为寻求接触与注意。适宜沟通,理想社会行为群居独处均满足。
②支配需要
对于儿童,既要求有一定自由、民主式的过分控制、专制式容易成yy独断独行,拒绝支配,焦虑
③情感需要。
得不到爱,低社会行为,避免亲密关系。溺爱环境,高社会行为强烈寻求爱。适当关心爱护,理想个人行为不受宠若惊,能恰当对待自己。
5.群体整合原则。
群体形成:包容、控制、情感。在关系中,刚开始更多的包容,关系好了会有控制,慢慢地就会产生情感。
群体解体:感情不合失去控制难以包容,导致群体解体。
第二单元人际吸引
一、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人际关系的肯定形式。
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熟悉性和邻近性。
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人们喜欢与自己相邻近的人。
2. 相似性。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包括:信念、价值观、人格特征的相似,兴趣、爱好、社会背景、地位。年龄、经验。双方感觉到相似更重要。
3.互补。
双方在某些方面看起来互补时,彼此的喜欢也会增加。恋爱的黄金法则:价值观相似,性格互补。
4.外貌吸引。人们往往喜欢那些漂亮的。美貌也会产生光环效应。也喜欢那些比较帅气的人。
5.才能。人们喜欢那些有才能的人。无威胁的才能会增加吸引,人最容易嫉妒那些和我们差不多的人变好了,不嫉妒那些不相干的人,也不嫉妒那些比我们好太多的身边的人,没有可比性就无所谓了。
6.人格品质。影响吸引力最稳定的因素。喜欢程度最高是真诚,程度最低是不真诚、撒谎。
第三单元人际互动。
人际互动就是人际相互作用。
1.合作。双方达到共同目的相互配合的行为。彼此目标是一致的。有了共同的见识、建议和社会规范。并且有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
2.竞争。双方针对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并且目标比较稀有、难得。争夺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也可能出现双赢的结局。争夺时要有理智性按一定社会规范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