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一般由民办或者民众自发组织的,民间集资,有一些饱学之士或者大儒领导,担任主讲,管理者,讲解古诗文,传统典籍,是私学的形式,也有演变为官方代表的办学。中国书院众多,著名的书院有河南睢阳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此外还有湖南衡阳的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江西上饶的鹅湖书院,古代造纸印刷技术,相对于现代数字媒体,不广泛,纸质书少,能读到书,得到名师指路点拨,更是难,这些书院在不同时代,为培养文化知识传播,经典书籍的流传传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更是为当时培养了众多的人材,为不同的朝代在一定时期内输送了人材,通过科举考试,朝代皇帝选拔,建言献策参与治国,推动封建官僚体制前进,古时候不同地区,有一座书院,或许周边的士子,后进学生,不惧怕路途,披星戴月也会前来求学,等待山长经学日讲,日日在学业精进,道德修养方面到达先贤的高度,立功,立德,立言是大丈夫立于天地间的宏大目标。
在北宋政和元年,求学于二程,号称程门四大弟子的学者杨时到访无锡时,见无锡城东门内,古木林立森天,与他曾居住过的庐山东林寺颇多相似之处,便在无锡地方官李夔(主持抗金名将李纲之父)的帮助下,开办书院讲学,名曰“东林书院”,这是东林书院的开端。
杨时被尊为闽学鼻祖,今天在东林书院内可以看到一处石刻,说的是,杨时当年一次南归时,其师程颢目送他曰:“吾道南矣”。后杨时居东林长期讲学,故曰:当年道果南。他与游酢“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后世的尊师重道的佳话。
明代万历年间,顾宪成、高攀龙等学者,在朝中因言事,刺弊,被罢官职后,回到家乡无锡研究传统文化。由于讲学需要,积极得上呈无锡当时地方官,请求在宋代杨时讲学原址上,修复东林书院。同年四月,无锡地方官批准顾宪成等人的请求,东林书院进行修复工程,工程由顾宪成仲兄顾自成亲自组织督理。同年九月,东林书院修复工程告竣,修复后的东林书院,顾宪成担任东林书院山长,相当于今天的一校之长,进行讲学。
明天启年间,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把持朝柄,弄权乱政,将与东林书院讲学者有联系的正直官员统称为“东林党”人,加以迫害;并大兴冤狱,向全国颁示共三百多人的《东林党人榜》,进行公开通缉,大批东林人士遭到残酷打击迫害,许多人冤死诏狱。下令拆毁东林书院。书院主要建筑依庸堂先被拆毁,后期书院被大部拆毁,书院西侧的道南祠,因系用官资建造,用以表彰,创始人杨时及其在无锡门人弟子的专祠,故未被拆除。
往后到了清朝,东林书院被后世学人,逐渐修葺和重建。之后1947年,东林书院(东林小学)祠宇岁久失修,吴敬恒、华文川、钱基博、钱基厚、顾宝琛、唐文治等等30位无锡文人发起重修,集议恢复明清讲学旧观。1994年,东林书院文保所更名为东林书院文物管理处,修复东林书院(东林小学)内来复斋、晚翠山房、重建大门、石桥、泮池、西廊等。
东林精舍门额上题写有“洛闽中枢”四字。洛指“洛学”,即北宋二程(颢、颐)之学,因二程兄弟为洛阳人,故称“洛”。闽指福建朱熹“闽学”。中枢指重要部分或中心部分。此处喻指东林书院创办人杨时。他系二程高足,朱熹是他的三传弟子,他对宋代理学南传作出重大贡献。他将洛学南传后,成为闽学的鼻祖。朱熹成为理学集大成者。反映了东林学派继承推崇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 。
院内的依庸堂始建于明万历,即依乎《中庸》之意。此堂为东林书院主体建筑,被称为东林学派学术领地象征。堂前悬挂有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由东林领袖顾宪成所撰,是东林志士读书讲学,心系天下,不忘国家安危的写照。
东林书院,从北宋到现在,差不多近一千年的历史,一片建筑物的历史,经历过的岁月,兴建,被毁败,又回复重建,东林书院的形改变了,但书院的神,文化在传承。代表着一代代学子读书求学之心,学成之后矢志报国,文人士大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