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讲学的人才高八斗,听学的人络绎不绝。顾宪成总觉得缺那么点儿意思。起初的时候啊,来听讲学的人少,基本上就随便找个地方就住了;后来呢,人越来越多,有的人住寺庙里去,有的人住客栈里去,还有的住在顾宪成的左邻右舍家里去,饶是这样,还是容不下这许多人。顾宪成又是个热心肠,你们来听我讲学,已经是给我莫大的面子了,我怎么能让你们自己去外面找住的地方呢?他心想,大家既来之则安之,我一定让大家有吃的,有住的(天晓得他怎么会那么有钱,又不贪又不敛的)。于是他就和他弟弟顾允成合计,要不咱在咱们家院子南头盖个几十间书舍让听学的人住吧!这一看就是好事儿嘛,他弟弟啵儿都没打就答应了。于是,俩人就请能工巧匠,开始盖房子,大概齐花了五十两银子吧!书舍建好之后,把听学的士子们都请到书舍。一时间,泾溪两岸,夜则灯火通明,昼则书声琅琅,一片奋发苦读的景象。《顾端文公年谱》中有这样的记载:“昼则书声琅琅如也,夜则膏火辉辉如也,过者停舟叹羡,即行旅皆欲出于其途。”
发展了几年之后,来的人更多了,那几时间书舍看样子也搁不下这许多人了。顾宪成深切的感到我们现在必须要有一个固定的讲学场所了,将分散的人员、场地集合统一起来(这是不是有一点跟居地的意思了),要有章程、要有规则还要有纪律。正值那时候领导者有意将一些前朝废弃的书院加以修缮,然后运用起来。于是乎,顾宪成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多方游说,终于在1604年,得到了常州知府和无锡知县的同意,同时也得到了各方学子的大力支持。
起初吧!顾宪成修缮了杨龟山先生祠(杨时,号龟山先生,宋代大儒,曾就讲于东林书院,这么说你们肯定还不认识杨时这个人,怎么说呢,就是当年程门立雪那个人)。而后又出资修缮了废弃的东林书院。修缮工作始于这年的四月十一日,竣于这年的重阳节。历时五个月,耗资1200余两白银。
首创者顾宪成出钱最多,同时策动绅商富贾捐钱,出了大力,理应成为东林书院的大股东,人称山长(山长是历代对书院讲学者的称谓。五代蒋维东隐居于衡山讲学,受业者称之为山长。元代于各路(一种行政区划,相当于省)、州、府设书院,立山长。明清沿袭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