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绵绵秋雨在这个周五莅临人间,给秋更添一层沉静与优雅。读书会如期而至,虽这期有家人没能到场,但在一楠老师的引领下,分享深入了且令人意犹未尽。
本章的主题:跨越三代的生命—家庭之躯,作者从神经学、精神病学、细胞学、遗传学、妇产科学等视角,用临床实验数据、实际案例等事实,告诉我们:“在你的外祖母身怀你的母亲五个月时,之后形成你的卵子前,体细胞就已经存在于你母亲的卵巢内了。”“从怀孕前到出生后整个过程都有意识地进行培育,因为一个孩子的健康发展会深受父母思维、态度及行为的影响。”“科学家发现,染色体DNA(即传递像发色、眼睛、皮肤这些生理特征的DNA)意外地只构成了总DNA的2%。其他98%的DNA我们称之为非编码DNA(ncDNA),它们负责情绪、行为和人格这些遗传特征。”“尽管对父母的创伤经验储存在DNA内的明确机制仍在探索之中,迪拉兹还是说道:‘它会利于祖辈去提醒后代,某个特定环境对他们可能是不利的。’”“不过,从我们在白鼠身上进行的研究得知,创伤至少会在三代以内进行传递,由此研究者推测,当人们经历了某个创伤或压力事件后,他们不仅会将这种模式传递给孩子,还会传递给孩子,还会传递给孙辈。”以上也是这次读书过程中引发诸位思考的部分。
小董老师的朗读,顺达酣畅,作为医生的专业素养从读书声中流露。日子久了,这便是涵养与气质了。她告诉:“西医在外显性遗传研究方面确实成果颇丰,但是涉及多达98%的内隐性遗传因素却很少涉及。但是对这2%的研究已经为我们规避了诸多风险,一些孕产期的检查还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也在提示我们发展是硬道理,科学也在不断发展之中,人类认知的版图也在不断扩大。认知越多,未知也越多,谦卑心长存,便是为自我成长开路。
一楠老师对前段时间家族创伤事件的发生有了进一步的梳理,再次跟我们分享后我们发现类似的创伤事件确实在父辈与下一代之间以某种方式忠诚地传递着。这些家族成员实际上也是带着对家族深深的爱,做出了某种不得不的非自主选择。一楠老师的分享指引我们看见了自己的家族,展开了深入的交流,有感恩、有作为也有无法言说的距离感……可见,修行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啊!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不欺我啊!从我做起,站好位置,守住边界,是不仅会光耀自身,也会泽被后代的大事啊!
这期读书会虽然结束了,但对于“家庭之躯”的思索仍在继续,在生活中去践行我们的所得,知行合一,方为真正的修行,与诸君共勉!感恩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