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过这部电影,直到想激发一下斗志才看了。看得泪流满面。女孩的经历太难,但更难得的是她坚持了自己的善良和热爱。她爱着那个疯母亲,精神分裂,跟她抢钱的妈妈,她在幼年就可以发现母亲掩藏的痛苦,把妈妈当作家里的幸福之源。在收容所那样暴力恶劣的环境长大,每天一幅平静坚强的表情,倔强地走在纽约的街头,无家可归。没有比她再差的家庭了,没有一个正常人,她不知道怎样才能表现得像个正常人。15岁开始流浪,每夜找地方睡觉,背着所有东西走来走去。
但她最可贵的是,宁愿流浪也不愿向爷爷妥协,侵犯她妈妈和姐姐的人。在妈妈去世后,她绝底反弹,决定好好活下去,向另一个美好的世界努力。如此,才有了进入哈佛的奇迹故事,她的人生遭遇才被我们所知。
这个电影最让我泪崩的是,她在得到纽约时报奖学金时,回答记者的问题,如果能回到过去,想做出什么改变?她说,如果能让她的家庭复原,她愿意将这一切还回去。家庭,是一个人幸福的来源。爱是每个人最需要的东西。我现在拥有两个家庭,对这一点感受最为强烈。
我的原生家庭,父母是爱我的,也是想控制我的,不允许我发脾气,不允许我做与他们习惯不一致的事情,什么事情都要过问,对关于我的事情都要发表意见。我迫不及待地想逃脱魔掌,大学毕业后就坚持自己找工作,一家一家单位去笔试,去面试,在外地留了下来,开始另一种意义上的“流浪”。
离开家庭的庇护,我学着如何工作,如何租房子,如何看病,如何吃饭。生活很孤独,但我绝不向家里求助一句,一切都自己扛。这种自主的生活我期盼太久了,苦着累着也心甘如饴。
我知道我的父母爱我,我也爱他们,但不能在一起,距离太近就会刺伤彼此,我从爱的牢笼里挣脱不出去,他们也得不到我对他们爱的回应。但是知道有人爱着我,有家在身后支持我,是我在外闯荡的底气。
经历很多波折,我终于成家了,做了妈妈,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我下定决心创造一个温馨轻松的家庭氛围,滋养孩子、爱人和我的心灵,希望我的小家庭成为每个家庭成员的能量供给站。尤其对我的孩子,我希望在家庭中他能享受健康的宠爱,敢于表达自己的情绪,肆意撒欢,缝补创伤,汲取对抗生活的力量和底气。
所以看到丽丝无家可归,没有人爱她,她还能如此独立善良,我就难受万分。独立都是无奈造成的,善良都是苦难造就的。她曾经得到过母爱,她没有忘记,没有记恨自己的父母,依然想复原那个家庭,这说明了她心底对家庭的爱是多么渴望啊。
缺失爱就会永远去寻找爱,正如她上了哈佛后所说的,她的缺失将一直伴随,哈佛给了她美好生活的阶梯,但她的内心仍是待滋补的荒地。物质条件的改善让她少了很多生活上的麻烦,情感上的缺失却不容易补足,也许要用一生来治愈。
每当看到我的孩子,我就想他以后的样子,每次都会意识到,我将会是他未来生活的决定者。我对他的爱决定着他以后的性格和命运。完整幸福的家庭是他最幸运的起点。每次和老公吵架,悲愤于女人的不易和婚姻的不值,想撂下一切出逃时,孩子往往就是那根绳子,绊住了我,把我拉回到他的身边,我就又得精神抖擞开启乏味的生活节奏,戴着母亲和妻子的灯牌。我不忍心他受磨难,不忍心因为我享受自由而亏待他,不忍心因为解放自己而让他在不完整的家庭长大。这种默默的奉献谁也不知道,人们都把这种选择当成是自然而然的。
丽丝把上学当成活着的方法,每个母亲把爱自己转化为爱家庭,当成幸福的来源。
希望都能有爱的回应。
2022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