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主持的初中部《初中生写作畏难心理扭转策略研究》课题的开题报告。
昨天下午3点41分收到教学处教研负责人宋主任的信息:陈老师,明天下午两点半要在线上开题,请做好准备。前面还有一张截图,是深圳市教科院负责人发来的通知,以及我校课题组负责人小学部谢主任接龙我校初中部课题数2个:语文组(一般课题)与英语组(青年课题)。
下午我走进5班的时候,在两年来的写作课堂研究中的“日记(随笔)”写作实践中趣味出色的一个学生突然和我说:“老师,刚在路上遇到一个同学找到我,说我在《星火》上的一篇文章写得很好,她很喜欢。”我当时听了很开心,后来才想到,不久前,一个隔壁班的数学女老师主动向我要了《星火》期刊,也许是她给学生看了。我说:“是啊,你的所有文章都写得很不错的,今天下午我马上要进行的开题报告就是关于这个写作的。”并说:“希望你能坚持写作,不断去写,不管以后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写作,有条件可以到网上进行写作。”这个学生目前是初三学生,马上面临中考,学习比较紧张,无论是在写作上还是阅读上都有所减少,我觉得,这正是我们课堂研究背景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试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写作以及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的一个极大的伤害,尤其是应试作文教学做学生表达欲望的挫伤是无法估量的,它对学生当下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尤为巨大。
我的课题是从当下我校初中学生写作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进行研究的,题目为《初中生写作畏难心里扭转策略研究》。这个课堂的命题起因,由来已久,只是因某些原因,比如期刊的纸张和打印机等客观原因所限,无奈而无法实施。具体的过程分几个部分,其一是早在2012年给学生在网上建立了一个发表平台,后来由于忙碌没有坚持下来。直到2018年,在又重启让学生写日记作为写作日常训练,发现有不少学生好作品,只能一篇篇拍照存储下来。其二,在坚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随着青春期的成长发育,思想的成熟,写作上也伴有随自然成长而发生同步的质的变化。而让我最终决定进行本课题的研究的是看到了两个人的书:一个是管建刚的作文改革教学系列五本(《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教训练系统》、《我的作文教学课例》《我的作文教学故事》),一个是福建大学教授潘新和写的语文教学专著:《语文:表现与存在》(上[第一、二分册]、下[第一、二分册])尤其是潘新和教授的专著,这确实是目前关于语文教育教学最好的一本,理论之新颖与高度,以及对中学一线语文教师的语文的学与教和写作课堂教学的极强的可操作性,可谓是目前语文学界的翘楚。以上是我在课题命题的由来。当然,在我本人的爱好阅读和不断写作的历程中,深深感受阅读与写作的紧密关系,后来,在读到管建刚老师与潘新和教授的大作后,与两位也早已心领神会,不得不说是真有相见恨晚之感。由此,更坚定了我对课题研究的理论上的信心。
在当时教研过程中,需要初中部各科组积极申请区课题时,语文科组全体成员几乎异口同声地申请写作方面,因为大家都知道我在教研课上基本是以进行写作上的示范课,同时在两年前,也就是本届学生刚入学不久就已经创办了写作发表平台《星火》,不仅是我们语文科组成员,几乎所有初中部老师甚至国际部那边也不少人知道此事。后来,由于名声在外,以致教学处领导和校长也知道了。当然,此写作发表平台的创建是向管建刚老师借鉴学习的,不过是拿来主义而已,不同的是管老师的对象是小学生,我的实践对象是中学生,在大约一个学期之后,已经收效不小,初步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表达欲望,当然,其中还运用赏识教育或叫鼓励机制。日记初评佳作表演或范读,其次是进一步发表佳作,再次是“作后讲评课”中设置“美篇佳句”、“写作新星”等环节进行表扬与鼓励。其实,对于写作这一精神活动生产,鼓励与表扬是一种屡试不爽的方法,当然,要精准具体,无论是具体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用词,可以说只有文章有一个亮点,就要毫不吝啬地加以鼓励和表扬,这样对本就信心不足、畏惧写作的学生而言,不仅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还如给了学生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神笔马良的神笔。
此次区课题开题报告会,由于是线上进行,我们组总共6个课题,我校语文课题报告在位于第三个和第四个进行汇报,报告会流程:
1.欢迎和介绍与会专家
2.组织课题主持人按顺序汇报
3.专家按顺序点评(如专家有后续公务,可调整顺序)
4.简要会议总结和致谢专家
每个课题汇报时间尽量控制在6分钟以内,整个会议大约用时2个小时。负责评审我的课题的专家是深圳市教科院教育研究中心原主任、正高级研究员李庚靖博士。本身我校两个课题是他负责评审,但是顺序是位于第二的,但在评审过程中,因为李博士后续公务,因此提前到第一个对我校两个课题进行评审提出宝贵意见。李博士在充分肯定我的课题优势提到两点:首先肯定我的课题在选题上的根本点,是符合2022年版新课标要求的;其次从课题的标题上开题报告中对关键词的抓取比较精准:初中学困生、写作畏难心理、扭转策略。但是在不够完善的地方有:第一,在文献综述方面,仍需继续系统地研究梳理相关文献后,找到当下写作教学上的薄弱点,找到创新突破口,思考如何丰富内容;第二,核心概念上,对“写作畏难心理”关键词欠深入分析,需不断找准内涵,明确畏难心理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学生在写作上“畏难心理”的具体表现在哪里?否则难以找到针对性的策略,针对不同心理需找到不同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