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幸事:雨

谢天谢地,终于下雨啦,今天无疑是最快乐的一天,只为有雨。

2024年的云南,依然干旱。我窗外的小河沟已经干涸龟裂了三个多月。小区外的巴江,也快接近断流。

上星期有一天浓云密布,浓云密布!盼了好久好久,结果丢了三五点雨星。

今天中午说起今年又久旱不雨,有灵通人士说,是怪某些人沉不住气,打了炮(意思是打霰弹,促成下雨)。

于是,我们忍不住开始谈论:樱桃细小、油桃干瘪,果子干渴凋零。因为再也找不到水源去浇树,有些果农哭了。餐馆里已经出现的谷熟菌、甚至牛肝菌,全是外地买来的,价格高到常人不敢问津。

我是多么喜欢上山捡菌啊,去年因为干旱,没有捡到过十朵。

我是多么喜欢白鹭三三五五在我窗下的小河沟里叼鱼、啄螺蛳、逮小虾,可是从去年冬天开始,窗外的小河沟就断流了、干涸了、再无补给水源,随后彻底龟裂……。

小河沟是我的心头好。它蜿蜒半个小区的范围;它不深,或是只没过脚踝、或是只深至过膝;它多变,有一段是七八十公分的水泥沟渠,上跨一座小拱桥,水声叮咚,游鱼从容;有一段变形成了三四十米的不规则池塘,慵懒的睡莲打着哈欠随心绽放,塘边的丁柏、樱花、桑树时不时探出枝丫照个影。




小河沟是许多小生命的乐园。它流经我客厅的窗外时,大约有两米宽、二三十分深,不厚不薄的一层水膜从一道人工小坝上汩汩流过,总有小孩拿着小桶小网𠒇在捕捞小鱼虾和螺蛳。顽皮的泥鳅也会在睡莲叶下翻跟斗。我曾经站在窗台边,亲眼看见过有一头莽撞的小鱼与两个小伙伴比赛,它们静静地在水中憋了一会儿劲,猛然前冲,结果它太猛了,箭一样射出,急冲到了小坝埂上,翻跃了几下就跳不动了,慌得我让一位小哥哥赶紧冲下楼去解救它。

从我搬来这个小区,小河沟陪了我四年多,带给我很多很多快乐,可是从今年的初春,它断流了、干涸了。于我从春到夏,没有一只白鹭来觅食,也没有蛙鸣、也没有泥鳅、也没有睡莲……

我闷闷了许久,失去之后我才明白,我是多么喜爱这生机勃勃的小河沟啊。


于是趁着中午大家的议论,我也开始怨天尤人,甚至有些愤痕那些"盲目打霰弹的人",因为据说,如果不要打炮,天气预报说昆明与周边会有连续十来天的雨。

我当时就很想问问,是哪里的天气预报说的。我从去年就关注了小某书上一个叫中气爱(中国气象爱好者)的博主。他的播报很科学,很准确。但我每次都以失望离开而告终。他侃侃而谈,一气呵成的精准播报中,云南总是无雨。


于是我又关注其他的气象爱好者所发出的笔记,当然他们也没敢播报说云南有雨,因为卫星云图并没有给出下雨的征兆啊。

我于是还查看了手机上的天气预报,手机预报说,今天有30%的可能性下雨概率。按照这几个月的惯例, 30%是不可能下雨的,所以我没往心里去,没敢指望。

结果竟然在与几位好朋友去竞贤饭庄吃饭后,往老白的茶室返回的途中,居然下雨了。而且下着下着,居然下得像小阵雨。我高兴地冒着雨去拍了几段视频。又花了足足两个半小时在小某书上发了笔记,庆祝今日下雨的幸福时刻。

可是,这还不足以表达我的喜悦,这么长时间的、对雨的渴望终于变成了现实,我怎能不在简书上写下今天的开心与快乐呢?

亲爱的朋友们,朋友们!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如果你刚好看到,请给久旱逢雨的昆明鼓鼓掌,我们真的是太开心了!

我也特别特别的祈求老天,给我们一个湿漉漉的雨季吧,一个湿漉漉的雨季,一个万物葱笼的雨季。

我很想去摘小蘑菇、我还想吃干巴菌;我怀念窗外的小河沟,我想要白鹭重新飞回小河沟,盘旋在窗外的树枝;我喜欢奔流不竭的巴江水,我喜欢四季荡漾的桃园湖,我喜欢波光粼粼的水库群,喜欢四季可以灌溉的花果山,喜欢水汽蒸腾的龟龍湖丛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年的气候太反常,头伏二伏长达三十天,气温居高不下,创下了历史的高温记录。 老天爷真能撑得住气,一点雨都不下,尤其...
    冰雨蒙蒙阅读 1,000评论 8 12
  • 101个晚安故事小节 18年5月20日到19年3月17日里 夜深人静的晚上 我都会听着歌写一个小故事 11个月里 ...
    怪力少女吧啦啦啦阅读 1,390评论 0 0
  • 国道318向东 前世今生 我正在计划从成都骑自行车到上海。 原因很简单:我想减肥。 但细究起来,如果因为要减肥,就...
    waterchinap阅读 3,952评论 0 0
  • 他站在一条小河沟的边上,手里正拿着一把砍柴禾用的弯刀,河沟边上斜着生长了一棵杉树。 河沟的对面几米处是石头砌成的一...
    先生影只阅读 587评论 0 4
  •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一) 一辆警车披着夜色悄悄驶进了城郊结合部。轻刹在一间平房的院落...
    西雅图夜雨阅读 1,694评论 11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