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我的朋友相约去电影院观看了电影《抓娃娃》。
这部电影讲的是沈腾马丽饰演的一对超级大富豪,为了让自己的儿子马继业考上国内最顶尖的大学,去学工商管理以后子承父业,人为地制造了一个特别穷苦的家庭,想让儿子马继业在逆境中成长,懂得一切来之不易。
电影中,他们两口子明明是超级土豪,开豪车,戴名表,家住大别墅,屋里还有游泳池,却偏偏回到了沈腾饰演的马成钢小时候住的破院子,和儿子马继业一起在这老旧的地方一起生活。
在这个破破烂烂的屋子底下,马成钢建立了一个“儿子成长专项计划小组”,汇集了厨师、老师、心理分析师等等一整个团队,每天为马继业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比如老师说马继业上英语课不敢开口练口语,就在他的上学路上安排两个外国人,按照课本上的内容,一字一句地跟他进行对话;
又比如马继业每天放学回家,经过家门口的书店时,书店老板都会刻意朗读一些学生必读的经典名作,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然后把书推荐给马继业看;
甚至连马继业的奶奶,都是由这个团队的首席教育家扮演的,每天督促他好好学习,学会孝顺长辈。
如此种种,给马继业打造了一个类似于“楚门的世界”的世界,为的就是让他在穷困的环境中成长,逆风翻盘,考入顶尖的大学。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喜剧,更是一部深刻反映家庭教育和现代社会问题的影片。
电影中的情节让人既感到好笑又感到心酸。马成钢夫妇的过度控制和束缚,虽然以爱之名,却让马继业的生活仿佛套上了无形的枷锁,不断的给他施加压力,最终导致了他的的反抗和崩溃。这种“以爱之名”的操控,正是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容易陷入的误区。
很多家长,都乐于让孩子吃苦,俗称“挫折教育”,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
这基本上是来自上一辈的经验。父母们吃了很多苦才打拼出了一番天下,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通过吃苦磨练意志,取得成功。
就像电影里,因为马成钢自己就出身于贫困家庭,后来一路打拼,做了富豪,于是想要把这个模式复制在自己的儿子身上,期望他像自己一样,甚至比自己更好。
可时代变了,很多东西,不需要吃苦也能得到。但吃苦思想根深蒂固,无论如何都得苦了自己,绝不享乐,往难听了说就是“没苦硬吃”。
很多长辈自己就“乐此不疲”。
放到子女的教育上,有时候就变成“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了。
电影中,明明是顶级富豪,但马成钢两口子还是伪装成贫困家庭,连老师都找上门来问他们要不要贫困补助。哪怕马继业在学校里因为穷而被其他同学欺负霸凌,也被当作是对他的磨练。可是,父母辛辛苦苦地打拼了大半辈子,就是希望能让自己和孩子过上好日子,给后代搭建一个更好的平台。要是又让孩子回去吃这些旧的苦,辛苦岂不是白费了?不是说不能吃苦,但吃很多没必要的苦,就是在浪费时间了。
电影《抓娃娃》不仅让人笑声中带着泪水,更让人深思。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引导而非强制,是启发而非灌输。父母应该成为孩子成长之路上的指引者,赋予他们充足的空间去尝试、去失败、去成长。让他们在自由的氛围里,培育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积极乐观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