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到秋季,节气过了处暑,乡间就进入了生机勃勃的秋收时节。父亲在屋后刨得那几块荒地,也是一派丰收的景象,玉米熟了,高梁红了,土豆也熟了。
而一到这个时候,父亲就开始摆置他那块玉米地,每次总是分外用心,多数是自己亲自做战,不假他人这手。他总是细细地从一地的玉米中,将老中嫩的玉米分门别类的整理好,老玉米收了堆起来,或晾在檐下,或置于空阔的地方,待干透后,剥成玉米粒,等农忙过后,用石磨磨成玉米糁或玉米面,产量大时,也会与人换成细粮,而余下的皮还绿着,或微黄嫩玉米,他总会一穗一穗地理出来,麻绳捆成团,用担子挑回家,煮熟了当成我们几姐妹的零嘴吃。
母亲常笑着说,你爸呀,摆弄那几穗米,可是用心着哩,左挑右选,就象是挑金豆子似的。而那点零嘴,对于儿时生活还不太富足,物质还在贫乏状态上徘徊的家境来说,过了季还能有玉米可啃,掰着那一排排的玉米粒呀,口齿留香的感觉仿佛还历历在目,而那时反季吃玉米也无疑成了儿时最快乐的事之一。
长大以后,家里购置了冰箱,有时会赶不上季节,回不去,也就吃不上这口了,父亲却没有一年懈怠过,年年总都会象小时候一样,精挑细选整出来煮熟了,用袋子装了冻冰箱里,再赶不上回去,玉米棒子就被剥成玉米粒了,回去时拎上一袋子回来,方便煮粥喝。
而关于老玉米,还有一件让我记忆犹新的事。那年,我才参加工作不久,也是正赶上农忙秋收的时候回了老家,回去时父亲正在整理那一堆玉米,想起关系不错的领导也爱吃玉米这事,就和父亲提起,说走时给我带上些,一是家乡的土特产,二是表示亲近的意思,记得当时父亲没说什么,我就当同意了。
然后到走时,拎起往回带的包,兴冲冲赶路去了,回到城里,也是急急忙忙腾开手,就是送那一包玉米去了,因为打小吃玉米,就讲究不过夜,过了夜的玉米味就不对了,走到半路时,拎得袋子断了,装着的玉米三三二二地掉出来,洒了一地,当我一穗一穗地往起拾时,仔细看过,竟没有一穗是完整成形与我先前吃过一样的,当时我震惊了,也吓朦了,默默地收拾了往回返,持又是紧张又是后怕的心理,一路哭着回家。
那晚,我将那堆龇牙咧嘴的玉米一股脑全煮了,然后坐在阳台上,就着冷冷的秋风,一穗接一穗地啃,完全没有任何征兆,也没有任何说道,硬生生地被打击到遍体遴伤,然后就有了一夜暴食,一夜的流泪。
天明时,在有隐隐的头痛和哭痛的眼睛后,明白了父亲的苦心,他用一种近似决裂的方式,在校正我的人生。他用实例告诉我,今后的每一步,没有捷径,没有依靠,也不要侥幸地想捣鬼,只有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走,才是正道。
而写到这里时,想说得是,还是最爱吃玉米,尤其是父亲后山上那块的里的玉米,它不仅仅是儿时回忆的象征,也是成长经历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