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遇到问题,经常会犯两类错误,一类是思考太乱,一类是决策太慢。
思考太乱就不能尽快找到真正的问题,就算是终于找到了真正的问题,又缺少系统、高效的办法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我举个简单的生活中的例子,请你感受一下:
周末白天,你和女朋友在家休息,说好了周末你来做饭补偿女朋友做了一周的饭,她打网络游戏轻松一下。突然,女朋友叫起来:“电脑Wi-Fi没有了,我可是战队里的关键人物,现在掉线了,打了几个小时的任务就功亏一篑了,你快点给我修好!”
此时你该怎么办?
Wi-Fi没有了到底是什么意思?需要收集什么信息?找到了最可能的问题,又怎么验证真的就是这个问题?然后怎么找到解决方案?
而且,怎么在最短时间内完美解决?如果解决不了会发生什么?你懂的。
如果你经过临床医生的训练,你会轻松找到解决办法。
小到生活中的断网诊断,大到航天器上的故障排除,都是用这一个思维模型。
这一门《医学决策思维课》,就是帮你精炼这一个思维模型,帮你在最短时间内掌握这一个思维模型的精髓。
回到Wi-Fi问题,该怎么办?
可能的问题有什么?是路由器掉线了?还是电脑坏了?还是停电了?这上1分钟还一切正常,最大的可能就是:停电了。
你怎么验证呢?重启路由器、查电表、打电话给物业、敲门问邻居?
你没去一个一个查,而是打开了附近热点,发现之前列表有十几个热点,现在一个都没有了,肯定是小区停电了。也就是说,不可能是补交电费、换保险丝可以解决,也用不着重启路由器或者电脑操作系统之类。
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案自然也就有了。
开热点打网游流量不够用,成本太高,不能接受。于是你跟女朋友说:“你快去对面漫咖啡上网,那里的电网跟我们不是一条线,不太可能也停电。一会我请你吃大餐压压惊,家里做了一半的饭晚上吃。”
你看,这就是“发现问题—验证问题—解决问题”模型的完美应用。
医学决策思维的本质,就是要在有限时间和有限信息的条件下,以最快速度、最高效率作出错误率最低的决策。
这一门《医学思维决策课》,就是帮你精炼这一个思维模型,帮你在最短时间内掌握这个“发现问题—验证问题—解决问题”思维模型的精髓。
为什么我有资格来讲呢?
我在2000年高中毕业,保送到浙江大学临床七年制,2007年硕士毕业后,在浙大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工作。
在医院里,尤其是在产房的时候,每天就像战斗一样,而且经常会是遭遇战。需要不断地面对新的突发问题,然后快速作出决策,给予恰当处理。
这期间,诊治过的高危孕产妇超过万例,曾经成功抢救羊水栓塞的患者,治疗过很多产后大出血的情况,也曾经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妇产科学会的官方期刊上发表过临床研究。
最开始做医生的时候,我认为医学专业的知识点,比如,解剖知识、药理知识等,是医生的价值所在。毕竟,在医学院里,就是在学习、记忆这些知识点。
后来,我开始在互联网上做医学知识科普,慢慢地意识到,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这些知识点其实都是可以全部列举出来放在网上,供大家查询的。你不需要去全部记忆,一个“活动的书橱”,实际价值是有限的。
医生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多么渊博的医学知识,而在于如何正确地运用这些知识去作出最佳决策,解决临床问题。
所以,我的科普内容,也渐渐地从医学知识点的科普,转向了临床思维方式的科普。同时,我也尝试着把临床思维的方法,用在新媒体的内容生产方面,进行对外输出。
于是我发现,医生的思维方式,如果应用到其他领域,同样也可以获得有效结果。
去年开始,我来到丁香医生的新媒体团队,扮演一个教练的角色,负责为内容团队内的小伙伴赋能。也就是说,把我的这种思维方法,传递给团队内的同事,帮大家一起解决新媒体内容生产的问题。
丁香医生在图文内容和视频内容上,都有了新的提升。虽然我从没有学过视频编导和制作的具体知识,但是这套思维方式,帮助丁香医生视频团队,用半年多的时间获得了 7 亿多次的播放,以及500多万的粉丝关注。
各个领域都需要在信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快速作出决策,解决问题。因此,医学的决策思维方式,在其他领域也可以释放出强大的能量。
学了这门课,你就可以做自己难题的医生。
其实,医生的工作简单点说就是三件事:发现问题、验证问题、解决问题。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进入第一模块: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听起来是件挺容易的事,但实际情况是,问题通常会伪装,不那么容易一下就让你发现。所以,我们要识别出真问题。
第一步,先明确什么是医学上的真问题;第二步,是怎么把它识别出来。
医学上的真问题
什么是医学上的真问题呢?就是能解释你所有症状的疾病。
在这里,必须要说一下什么是症状和疾病。
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身体不舒服时是怎么解决的。
比如,拉肚子。你是不是会想:上次拉肚子的时候吃的什么药?或者周围有谁曾经拉肚子,是怎么治好的?再或者,问下亲戚朋友,我拉肚子了该怎么办?
然后,你找到一个解决方案。比如,吃点什么药,吃点什么食物,可以治疗拉肚子,然后就去尝试了。如果恰好有效,那么这就会成为你的一个经验,下次再拉肚子,或者有别人找你咨询时,就可以拿出来用了。
这就是很多普通人处理健康问题的思路,但是这个思路从一开始就错了,因为它把症状和疾病搞混了。
我们平时能感觉出的各种不舒服,通常都不是疾病,而是症状。一种疾病可以有很多表现,也就是有很多种症状;同一个症状,背后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疾病。
症状是问题的表象,疾病才是我们说的真问题。
比如,发烧就是一种症状。你的体温超出正常范围了,身体感觉到不舒服。
引起发烧这种不舒服的疾病有非常多种,比如感冒可以发烧,胃肠炎可以发烧,有些肿瘤也可以发烧。
所以,同样是发烧,有的人可能不管它,自己就能好,有的人要吃药打针,有的人甚至要住院做手术。治疗方法不一样,是因为一个症状背后的疾病本来就不一样。
对于医生来说,虽然我们的目的是让症状消失,但是,也不能简单地只治疗症状,而应该寻找症状背后的原因,也就是识别真问题。
列出理论上的所有可能性
这个过程的目标是,在有限的时间里避免遗漏地找到概率最大的疾病。
所以,医生的思维是先发散,再收敛。
先说发散,简单点说就是列出理论上的所有可能性。也就是把可以引起患者类似症状的疾病,都一一罗列出来。
比如,有个患者因为咳嗽的症状来看病,我们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把可能引起咳嗽的所有疾病都在脑子里过一遍。比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肺结核、肺癌、心力衰竭,等等。
在这一步的时候,不要着急下结论,而只是先“立案侦查”而已。
这个咳嗽的患者应该不会是既有肺炎又有肺癌,同时还合并了心力衰竭。但是,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到的。
在发散阶段,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可能性。只要可以引起这种症状的疾病,都在考虑范围内。
所以,发散环节的一个重点在于,尽可能不要有遗漏。因为这时候遗漏,可能带来之后的漏诊。
医生的一个基本功,就是把最常见的 25 大症状,和相对应的各种可能的疾病记在脑子里。这样,面对患者的时候,才能随时从记忆里调取出来。
很多经验丰富的医生之所以能够看到一个患者,立马作出诊断,而且八九不离十,就是因为他对于这些知识反复调用,已经完全内化到自己的思维习惯里去了。
但是,再有经验的医生,也面临一个需要克服的难点,就是人类的直觉。
医学界有一个说法,叫做“医学生三年级综合征”。
我解释一下,一般医学院校,三年级的时候开始学习诊断学。这些刚刚接触临床的医学生们,每学到一个症状、一种疾病,马上会往自己身上联想,而且专往严重疾病、绝症方面想。
比方说,学了食道癌的一个症状是吞咽困难,马上联想到“我上次吃饭的时候好像被噎住了,咽了好半天才咽下去”。更不要说有了头痛首先想到的是颅脑肿瘤,有了右上腹痛首先想到的是肝癌了。
这种每学一种病都要往自己身上招呼,学到哪,毛病就长到哪的现象,就叫“医学生三年级综合征”。
不过,为什么医学生们之前学正常生理知识的时候,不往自己身上想,而到了疾病的时候就开始各种担心了呢?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和我们平时说的“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差不多。是因为人们直觉中会有“损失厌恶”,也就是不能接受损失,容易把事情往最坏的结果上担心,潜意识里希望自己有所应对,从而避免损失。
这种直觉只会干扰判断,对于最终解决问题没有什么帮助。
为了克服这个人性的弱点,临床上发明了一个办法:在梳理各种可能的疾病的时候,不是想到一个算一个,而是把所有可能按照发生的概率大小排序。
这样做也考虑到了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诊断时间有限。
优先考虑发生概率高的病,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地发现问题。而不是看到腹痛先想到肝癌,看到头痛先想到脑瘤。
从三个维度得出结论
发散思维之后,现在所有可能的病都摆在面前了,下一步就是在短时间找到概率最大的那个。
我把这个过程叫做收敛。对于“立案侦查”的各种嫌疑疾病,进一步获取信息,对这些嫌疑疾病进行证实或者证伪。
在说清楚这个过程之前,需要先介绍一下医学上是怎么研究一个疾病的。
医学上给每一种病都定义了三个维度,分别是病史、体征、辅助检查。
病史是患者自己感受到的不舒服;体征是医生给患者做体检。比如,看看喉咙、摸摸肚子、量量体温等;辅助检查包括抽血化验、做影像学检查等。
也就是说,每个疾病在这三个维度,都可以有不同的表现,也就是都存在不同的症状。
现在你就知道了,刚才我们根据病人不舒服所罗列的“嫌疑”疾病,只是病史这一个维度上的结果。而疾病在另外两个维度上,还应该有别的表现形式。
所以,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作出准确的诊断,我们的收敛过程,必须在三个维度上去获得疾病的信息和证据,这样才能识别出真问题。
比如,来了一个腹痛发热的患者,我们通过病人的描述,考虑到一个疾病的可能,是阑尾炎。接下来需要思考的就是,阑尾炎在其他维度上,还有哪些表现。
比如,在体征的维度上,医生在患者肚子上按压,看患者在麦氏点的位置是否出现压痛或者反跳痛;在辅助检查的维度上,要看患者是否有血象升高,做B超能否看到阑尾部位的病变。
如果都有,那么这三个维度的信息汇总起来,才能得出阑尾炎的诊断。如果有一个不符合,那么阑尾炎的诊断就要打个问号了。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前面说的把症状和疾病混淆,其实就是只把病史这一个维度上的个别信息,直接作为疾病看待,结果得到了错误的结论。
同样,如果只是拿着一张B超单,就作出诊断,也是忽略了其他两个维度的信息,也一样会得出错误结论。
在收敛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怎么获取各个维度的信息,以及判断哪些是有用的信息。这个问题,我们会在下节课专门讲讲。
这里我要强调另外一个要克服的难点,也是一种人类的直觉思维误区,就是“舒适地带偏见”。
这个词你不陌生。它说的是,我们习惯于把问题拖入到自己的舒适地带,然后去解决我们拿手的问题,而避开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医生也不例外,不同科室的医生,会更加关注自己科室的问题。
曾经有个女性因为腹痛去看消化科,被当做胃肠炎治疗。结果发现是宫外孕,差点付出生命的代价。
出现这种情况,不是消化科医生不知道诊断方法,而是他更熟悉诊断消化科的病,陷入了“舒适地带偏见”。
这种情况不只发生在医学里,我猜在你的身上也会发生。
比如,很多刚刚从一线晋升到管理岗位的人,当发现团队工作产出效果不理想时,会自己亲自去完成相应工作,而不是去协调和赋能给团队成员。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对于刚刚晋升的人来说,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新的任务,自己还很难驾驭,而亲自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才是自己更加舒适的地带。
拖延解决真正的问题,在医学上的代价太大了,可能就是患者的生命。所以,医生都接受了一种思维训练——“鉴别诊断”。
这个“鉴别诊断”就是把前面说的发散和收敛综合到一起的过程。
比如,就算你是消化科医生,面对腹痛的女性,也一定要强制自己去想一下宫外孕的诊断。
就算随后你马上发现,这是一个老年绝经后的女性,于是可以迅速排除这个鉴别诊断,整个思考和排除过程可能都不到 1 秒钟,但是这个思路还是要有的。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克服医生的“舒适地带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