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但却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老师的倍加呵护。是的,教书的时间越久,越觉得这个职业不容许半点怠慢。
当一个孩子不快乐,以错误的方式生活或者学习时,那是他在以另一种方式发出请求或者呼救。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一个老师,如果能成为学生安全的避风港,孩子才会打开自己的心灵接受教育;如果没能察觉孩子的渴望,孩子就会关掉心门,渐行渐远,就像芷西。
芷西是我们班的一名女孩,清秀的模样,略微拘谨的笑,慢条斯理的,不太爱显露自己的情绪。孩子群里,她落寞的神情总是牵引着我的目光,每次看见我,她总有些局促。问她什么她就答什么,内容极为简略,和围在我身边叽叽喳喳眉飞色舞说个没完没了孩子全然不同。
平时,她总是不交作业,说做好了忘记带了,或者说没有找到,书丢了。次数多了,我便知道,她偷懒,其实书就在书包里,她没有做。不做作业,爱撒谎,说谎的时候面不改色心不跳。这就是她给我的印象。
其实,这孩子喜欢读书,说话和写作都挺有灵气,我很喜欢她。为此,我曾经多次找过家长,从家长嘴里我了解的芷西挺让我吃惊的。爸爸说她是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放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定是打死不会投降的有气节的民族英雄。一个人在街上闲逛,晚上十点钟也不会着急回家。周末就在书店里过,有时连午饭也不回家吃。不喜欢弟弟,对待弟弟像阶级敌人。撒谎,而且心理素质极好,问什么都不说。妈妈说她在家什么家务都不做,除了玩手机、看书就是一个人出去。根本听不进去一句话。
是什么让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变得这样?不亲近人,不相信人,冷冰冰的,连灿烂的笑容我也不曾看到过。
记忆中见她哭过一次,上次爸爸给她写了一封很长的信,看得我眼泪直流,她伏在桌上哭了很久。爸爸没有办法和她交流,能感受到他的痛苦无奈,着急焦灼。就在前几天下午,估计是喝多了酒,芷西爸爸还给我留了几十条语音信息。情绪很激动,全是无助与失望。
那几天,我发现芷西神情落寞,没有一丝笑容。放学时,见她一个人落在队伍后面,我叫住了她。她告诉我,爸爸已经很多天不理睬她了,她很难过,不知道该怎么办。看着眼眶发红的她,我心里酸酸的。这个曾经满目灵气的孩子变得呆呆的,作业极少认真完成,即使做了,也是满纸留白,说自己不会做。
是什么让她与小时候判若两人?前两天,有同学在日记里头写自己见到的一幕:芷西爸爸放学到学校找她,看见她和几个孩子踢毽子正欢,没有按时回家,上前就给了她一耳光,拉着回家了。联系之前芷西跟我说爸爸妈妈喜欢弟弟,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心里一阵发紧。
尽管每次遇到问题时,我都会找芷西谈,说得好好的,不玩手机,完成作业,可是坚持不了几天又恢复原样了。看来,我没有寻找到问题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所以一直找不到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改善她的表现。
缺乏爱的孩子总是沉湎在幻想之中。看着总是若有所思的芷西我想:是这个家庭让芷西感受不到爱吗?我找不到答案!爸爸妈妈说自己很爱芷西,但从芷西的表现上来看,我觉得她缺少爱至少是没有得到她期待的爱。
我知道,激励孩子进步和成功的法宝只有爱。每个人都需要爱,需要尊重和赞美,需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品尝成功的滋味。如果这个家里充满温暖,芷西怎么会不愿意回家,宁肯整日在外游荡,饿着肚子?如果这个家有人关注她,芷西又怎么会天天抱着手机不撒手,直到深夜?当孩子用犯错的行为想获取大人的注意时,我们没能读懂这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求助,我们责备、吓唬、打骂甚至嘲讽奚落。当她面临困难、挣扎以及恐惧的时候,我们把她推得远远的,当她失望了,难过了的时候她还愿意打开自己的心门接受我们的建议或者忠告吗?
想到这里,我心酸又懊悔。这些年里,作为老师,我为她做过什么?我仔细地观察过她,深入地了解过她?耐心细致地开导过她吗?当她不值得爱的时候,我何尝不是像他的爸爸一样推开了她呢?
如果,我能再细心一点点,耐心一点点,温柔一点点,改变我对她这些行为的处理方式,改变我教育她的方式,弄清深藏在她内心的东西,是不是,那个可爱的,聪慧的女孩就不会迷失,不会走丢呢?
我深深地自责,我们做老师的,应该有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啊!只有仔细观察每位学生,对每个孩子都关怀备至,教育才会有效果吧。我提醒自己:像每个学生期待的那样对待他们吧,因为他们需要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