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乙己的形象,孔乙己的话语,孔乙己的精神世界,无不令人们感到可笑。他迂腐懒惰,穷困潦倒,自卑虚伪,自视清高,自我安慰,滑稽可笑,一生悲惨。孔乙己的形象完全符合喜剧就是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的美学范畴。
2.孔乙己还没有出场,我们就从中知道,孔乙己之所以被人记得,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就因为它是人们单调无聊和苦闷生活中的一个笑料能够给人们一点儿笑的满足。
3.笑的本身还有孔乙己的深刻的寂寞和悲哀,反映了他在鲁镇的微不足道的地位和人们对他的污蔑,也暗示了他悲剧性的一生,科场失意,穷困潦倒,受尽欺辱,悲惨死去。
4.轻视短衣帮不愿意短一般为五,这就是他为周围的人孤立起来,因而成为了他们取笑的对象。
5.活在读书求仕的理想世界的孔乙己,已进入现实社会,就变得尴尬不安,就与周围的环境对立了起来。在孔乙己看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是最高尚的,是任何事情只要和读书有关,都是值得尊敬的,甚至是像偷窃这样的丑事,一旦和读书发生了关系,也都不成为丑事儿了,甚至还有些光荣。
6.短衣帮酒客们清楚他的痛楚所在,偏偏喜欢来接她,以此来窘他。上面的这些话触到的她内心最痛苦也最难解是最难掩饰的地方,他为此感到羞愧,面上无光,有口难言,所以只能用一些别人听不懂的之乎者也的话来搪塞。二则孔乙己越是被紧逼穷追,就越会失去口语,而代之以他熟悉的文言,他只有在用文言文构建的观念世界里才是自由的,而他的观念世界恰恰完全堵死了参与现实中与人们共存的日常世界的通路,对于短衣帮们来说,孔乙己只有科举合格了才是具有权威性的存在,他头脑里储存的知识本身什么权威也没有学问知识,只有通过当官从政才能实现其价值。孔乙己没有官职和经济地位,只是作为一个一文不名的读书人置身于人们面前,这样他头脑中确实储存的知识的权威性就受到了质疑,孔以及头脑中储存的知识不具备任何权威这一无情的现实铸成了不得不站着喝酒的孔乙己的寂寞。
7.孔乙己的寂寞是与圣人孔子的寂寞相重叠的,鲁迅先生说过,孔夫子到死了以后,每一项固然都有圣庙,即文庙可是一副寂寞的冷落的样子,一般的庶民是绝不去参拜的,要去则是佛寺或者是神庙孔乙己,内心深深的寂寞和苦痛,短衣帮是由其不能理解的,也是不愿了解的,更不要说同情了。
8.可有可无,可笑可怜。 身心俱毁,濒临绝境的孔乙己。 既然对弱者的痛苦不会表示同情,对强者的残暴也就不会表示愤慨了。
9.孔乙己在笑声中登场,最后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笑声贯穿着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