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型人才是指按知识结构区分出来的一种新型人才类型。
简单理解就是“一专多能”。用字母“T”来表示他们的知识结构特点。“—”表示有广博的知识面,“|”表示知识的深度。两者的结合,既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这类集深与博于一身的人才。这种人才结构不仅在横向上具备比较广泛的一般性知识修养,而且在纵向的专业知识上具有较深的理解能力和独到见解,较强的创新能力。
T型人才很吃香。许多学校也在考虑培养这类人才,我们也要努力做这样的人才。
我们身处网状结构的世界中——知识是网状的,信息是网状的,关系是网状的,交叉和融合无处不在,如果我们只依靠单点的、固定的、线性的思维,注定是非常狭隘的。
这种狭隘表现在:第一,可能因看不到其他关联元素而错失一些新的机会;第二,本来有其他更为便捷高效的路径可以到达同样的目的地,却没有看到;第三,只在单点或单线上用力,在解决复杂问题的时候容易走进死胡同。
进入后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之间的PK,不再是看其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多少,因为世界越来越平,地域间的差异、教育水平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小,凡是接受过系统教育和专业训练的人,其知识和技能是很难拉开很大差距的,再加上越来越多的智能机器人和管理系统在取代人的工作,如果想要成为未来的引领者,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思维。
就看谁能突破思维的局限,跳出专业的框框,对新鲜事物保持开放的态度,拥抱变化,勇于尝试各种可能性,不断学习,快速反应。这样的“人才调性”才是新时代的主旋律。
在这样的背景下,“T”型人才的概念被提出,并成为各大企业尤其是创新型企业争相抢夺的人才。
关于什么是“T”型人才?
1)纵轴是知识的深度,横轴是广博的知识面。
两者的结合,既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这类集深与博于一身的人才。
2)纵轴代表专业深度,横轴代表思维广度。
既要在某个专业领域有深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对其他领域和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传统意义上人们对设计师的理解还只停留在拥有专业的设计能力上,而全球知名的商业创新咨询公司IDEO的设计师们,不仅拥有工业设计、交互设计、沟通设计或商业设计等设计专业的背景,而且还广泛涉足宏观经济学、认知科学、食品科学、人类学、应用语言学、基因工程等领域。
因为IDEO发现,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团队更有利于多视角、创新性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
3)纵轴代表专注和参与,横轴代表接纳和开放。
既要保持对内在某个点的专注,投入并参与其中,不断精进,又要对外部其他看似不相关的领域以及不同的做法保持足够的开放和接纳。现在市场竞争的概念已经不是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了,而是任何一个行业切过来,都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以奇招制胜。
这两年非常典型的两个行业是金融和媒体,多年来银行业积累下来形成的稳定态势,瞬间就被互联网击得摇摆起来。如果从业者只关注自己圈内的事,不关注外部的动态,放在以前可能没什么大碍,而在现在却是非常危险的。致命的对手可能就隐藏在你看不见或者视而不见的地方。
4)纵轴代表根源思考,横轴代表整合设计。
既要把根扎得足够深,看到问题的本源,又要高屋建瓴,系统、整合地设计解决方案。什么叫做“根源思考”呢?苹果首席设计师乔尼·艾维(Jony Ive)不像很多设计师一样,一上来就打草图,而是会想这个产品究竟是什么,是做什么用的。这些根源的问题不想明白,他是不会开始画草图的。
很多人在拿到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或任务的时候,会立即去思考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比如要做新产品上市的策划案,上来就把焦点放在这个方案本身:该怎么写,哪里有方案可以借鉴等;然后像挤奶油一样一点一点写出来。
这种思维是单点式的。先做根源性的思考,就是要先想想这到底是件什么事,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它的出发点和最终想要达成的效果是什么;
然后再从系统的角度去思考:在空间结构层面,它究竟在整个新产品上市的全景图中处于哪个环节和位置;在关系层面,它的利益相关人都有谁,谁参与、谁决定、谁受益;在时间及关联性层面,它和过去做过的新品上市策划在形式和内容上有哪些延续和继承,和市场上同期上市的竞品要做出哪些差异。
这样一来,整个事情的调性就出来了,好比已经用刀片削出来了基本形状,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雕琢了。
以上几种阐释,分别从知识结构、做事心态以及思考方式的角度将一个“T”型人才立体地刻画了出来。总结起来,“T”型人才就是:既有专业深度,又有思维广度,能够跨界思考和探索;既能够在一个点上专注、投入其中,同时又能够对外部世界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视角;既能够对问题做根源思考,又能够从系统的角度做整合解决方案设计。
作为学校怎样培养T型人才呢?
培养理念
在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使培养的学员拥有“宽泛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深入的技术技能+精准娴熟的实践经验”的人才。这种人才无论在理论知识架构、岗位工作技能,还是项目的实践操作上,都会成为企业的“多面手”。
“T型人才”培养项目的最大特色在于,它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为特色,直接面向企业应用的IT人才培养工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逆向工程式"
深入企业进行岗位调研,了解企业最真实的人才需求,提取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关键工作流程,然后进行理论过渡,形成教案,开发教材。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对用工的职业技术要求、人才知识结构进行分析,开发特色教材,及时更新内容,紧跟产业的发展趋势,紧贴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适销对路”。
教学模式
“T型人才”培养突出实际操作、模拟训练和案例教学,在理论传授上,主张从填鸭式被动教与学,转化为团队协作式学习,引用真实的工程项目案例,模拟企业工作环境,让学员在项目进程中扮演不同角色,遭遇各种问题,使学员没有进入企业之前,就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熟悉工作的流程,这样就做到了真正的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为特色。
培养目标
"T"型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中表现出的就是"一专多能"。教育机构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改革,需要在原有“宽基础、厚理论”的基础上,给没有尖角的“钉子”,打造出企业所需要的合格尖角,我们形象地称之为“T型人才”。
作为个人怎样成为T型人才呢?
比如说,我感觉写作还算是特长,或者说原来在部队里学的知识和掌握的经验能用的上,想通过写作实现华丽转身,想法可行,但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01 坚持再坚持:通过持续输出,倒逼自己进步。
勇敢的迈开第一步,写作写作还是写作。
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不经过时间的积累和磨炼是不可能的。
开始行动的人已经很少了,一件事能坚持做一年的人绝对是凤毛麟角,如果一件事看不到回报还能坚持一年,那他已经是人中龙凤。
开始行动很难,坚持行动更难,最难得的他还能逼迫自己做高质量持续输出。这种人,只占人群中的1%。
02 目标设定:为自己定目标,做最重要的事。
方向是最重要的,没有方向,努力和专注都没有意义。
目标即定位,自己擅长什么,别人最想要什么,区别于万千竞争者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这些问题一个比一个难,一个人不经过长年累月的实践,根本回答不了这些问题。
不管是广度学习还是深度学习,都是从实际需要出发的,是你工作中要用这门技术你不得不学。明白这点非常关键——你要用到某项技术时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所以,最好的学习时机就是一边开发一边学习,白天上班晚上学习,周内上班周末学习——在有明确目标时最有学习动力,在热度还未退却时学习效果最好。
如果你想学习与当下工作内容无关的知识和技能,投资自己的未来价值,那最好的办法是给自己设计一个软件产品(或者参与到别人的项目中),设定一个期限,用你想掌握的技术去完成它。用不到的知识,等于没有,这就是这种说法背后的原理。
所以,没有需求,要创造需求,没有问题,要创造问题,有了需求和问题,学习才更有方向感和目的性,才会有持续下去的动力。如果你能主动创造目标和需求,那你很快就可以建立自己的技能树并让这棵树根深叶茂,你就会越来越值钱,也越来越能赚到更多的钱。
03 时间管理:充分利用个人碎片化时间。
一说到时间就有人叫苦了,我时间不够啊,我忙啊,我有拖延症啊......
说时间不够或者天天穷忙,其实还是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事。
记住,优先做好最重要的事。
其他的问题迎刃而解,如果不解,就让别人去解。
04 持续输入:通过广泛阅读获得知识和能力。
光出不入肯定不行。通过人、事、书、网等渠道努力学习,系统学习。
谁还看书啊,刷朋友圈不旧够了吗?! 如果真有人这样想,不去系统地学习某一个专业领域的知识,一年两年之后多半他还是在刷朋友圈,然后抱怨说朋友圈质量下降了。
有价值的信息,绝对不是自拍照,鸡汤文能承载的。
05 演讲呈现:通过现场磨练,锻炼自己勇气。
演讲也是输出,但是更有效的输出。
在网上打嘴炮,不如去头马做演讲比赛。面对百人,千人做演讲,锻炼自己的控场能力。
通过互联网,不断放大影响力。
传统企业讲互联网转型,互联网讲去中性化,个人讲自媒体。真正懂互联网的人,刷遍朋友圈,屈指可数。
06 自我驱动,你到底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做一个自燃型的人,可以给自己动力,持续精进。
做一个自律型的人。可以严格要求自己,不达到目标不罢休。
人人都想要自由,时间自由财务自由,心灵自由,周游全世界,但是你内心必须有强烈的信念支撑着你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