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观著君的朋友圈被一部电影刷屏了。
呐,就是它,曹保平导演的《狗十三》。
狗十三?这什么名字?想表达什么?
相信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这个片名,都是懵逼的。
但要观著君说,这个片名简直是神来之笔。
为什么?且听观著君慢慢道来。
《狗十三》的主人公名叫李玩,是一个普通的十三岁女孩。因为父母离异,李玩从小跟着父亲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奈何父亲建立了新家庭,弟弟的出生几乎剥夺了家人全部的关爱,正处于青春期的李玩过得并不快乐。
某天,父亲突然送来了一只小狗。这对于长期跟爷爷奶奶生活,饱受孤独之苦的李玩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虽然不想领父亲的情,但出于对小狗的喜爱,李玩最终还是接受了它。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玩和小狗之间的感情变得越来越深厚,她还给小狗取了一个非常个性的名字——爱因斯坦。
每天早上,李玩都会把自己的牛奶分给爱因斯坦喝;晚上,会陪着它在床前听鹰叫。而爱因斯坦也会每天送她出门,等她回家。
爱因斯坦,成了李玩在这个家唯一的精神寄托。
然而好景不长,爷爷在牵着爱因斯坦出去买菜的时候,不小心把它弄丢了。在得知爱因斯坦走丢,家人却没有寻找之后,李玩积压已久的情绪终于爆发了。
她像疯了一样的冲出家门,又哭又喊。家人出来拦她,她一时不慎竟然把爷爷推倒摔伤。
大人们不明白,爱因斯坦对李玩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在他们眼里,李玩只是太“不懂事”了。
后来,后妈出了个主意,干脆买一只新狗,一口咬定是爱因斯坦。李玩拗不过大人,只好默认,可新狗毕竟不是爱因斯坦啊。
一次,李玩在借酒浇愁时被父亲发现,终于遭到了父亲的一顿毒打。
这顿毒打让李玩清醒了,她突然看清了成人世界的潜规则。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长大了”。
对,李玩“长大了”。她强迫自己忘掉了爱因斯坦,与新狗和谐相处,并且把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通过努力,李玩克服了自己的瘸腿科目英语,考到了全年级第一。在全国物理竞赛中,她甚至取得了省第一名。
在庆祝李玩考取省第一的饭局上,有一位叔叔夹给了她这里的招牌菜——红烧狗肉。
而李玩,只是沉吟片刻,便“开心”的答道:
“谢谢叔叔!”
曾经那个“不懂事”的女孩,在吃下狗肉的一瞬间,终于被磨掉了最后的棱角,成长为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又或者说,一个圆滑的“老油条”。
这就是李玩的成长,可代价是什么呢?
看看李玩的父亲,在女儿的英语成绩考到全年级第一的时候,他假装履行诺言,带她去看电影,结果却把她带到了弟弟的生日会;
他会因为女儿喝酒打她,但到了应酬的餐桌上,却又要她主动向长辈敬酒。
电影中这种“虚伪”的例子比比皆是,或许这位父亲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双标”,给女儿带来了多大的伤害。
作为父亲,他迫切的想让女儿成长,将其打造成一个所谓的“适合在社会上生存的人”。
不可否认,这是爱,但这种爱太过急切,丝毫没有顾及青春期女孩细腻的心思和宝贵的尊严。
在中国填压式的教育下,很多人都会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肆无忌惮的将其捏成任何形状。
殊不知,很多时候,孩子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
在《狗十三》众多的宣传海报中,有一张格外特别。它将“狗十三”写作了“狗13”,两个紧密的数字让标题看起来像极了脏话。
也许,这正是导演针对这个现象无声的抗议。
看完这部电影,相信很多观众也有在心中大骂一声的冲动。
为什么?
因为这个故事太似曾相识了,太真实了。真实到我们每个人都会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真实到让人憋屈。
在中国,成长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隐忍,如果你不忍,就成了异类。于是,我们都被压制了个性,压制了内心真正的渴求,就像李玩对爱因斯坦态度的转变。
《狗十三》作为青春片,从一开始瞄准的就是观众的内心,这是那些充斥着车祸和堕胎的伪青春片所不能比的。
《狗十三》的剧本出自一位年轻的80后女孩之手,她在融入了大量自己的亲身经历后,塑造出了一个平凡如你我的十三岁女孩李玩。
这让观著君想起了去年奥斯卡大热的电影《伯德小姐》,同样也是出自一位80后的女孩,同样也是关注青春期女孩的成长,同样也是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让观众产生共情。
《伯德小姐》的故事发生在2002的美国萨克拉门托小镇,主角是名叫克里斯汀的高中女孩。她不喜欢自己的名字,而是喜欢自称“鸟小姐”。
克里斯汀的一切都很平凡,学习成绩一般,家庭条件中下,而她的母亲对她有着较强的控制欲。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克里斯汀性格叛逆,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她越发渴望摆脱母亲的束缚,成为自由自在的鸟儿。
在电影中,最让观著君有感触的台词莫过于这句:
母亲:“我只是希望你成为最好的自己。”
伯德小姐:“可如果这已经是最好的我了呢?”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更好的人,可他们却总是在竭尽全力的将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真的是一个孩子想要的人生吗?
这与《狗十三》表达的主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此的共情,甚至超越了文化差异。
贾樟柯在点评《风柜来的人》时曾经说过:“电影拍的是一群台湾青年,但总觉得是在讲我山西老家的那群朋友。”
他谈的是个体生命经验的共通性,一部远方的电影竟能召唤起记忆中的生活细节。
在观著君看来,能否做到情感上的共情,是青春片,乃至任何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成功的关键。
对于创作者来说,夸张的剧情走向固然吸引眼球,但身边每天都在上演着的平凡小事,也许才是最打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