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阅读地图》---前言部分梳理

一、前言:如何使用这本书

(一)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对阅读的理解:

1.专业阅读是一场真诚而深入的恋爱。

2.新教育教师专业阅读不重视抽象的“体惜”,强调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与实践相互贯通,在贯通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结构”。

3.它是基于完美模型的阅读,强调通过一定的路径与方法,构筑具有丰赡的知识结构的专业头脑。

4.新教育教师专业阅读强调根本书籍的妍读,强调知性阅读强,调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 ,强调通过共同体共读的方式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二)《教师阅读地图》基于五条假设:

1.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专业领域而言,存在一个最合理的知识结构。

2.专业发展,必然会经历一种“浪漫-精准-综合”的有机过程。

3.每一门类知识的掌握都存在一条由浅入深的路径。

4.对每一个教师而言,都存在一条独一无二的阅读路径。

5.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中的具体教师,应对特殊的场景,一定有一本最适合他阅读的书。

这五条假设意味着,新教育教师专业阅读,是建立在对教师知识结构、专业发展基本规律、学科知识难易序列、个体认知理论以及阅读与实践关系的研究之上。

(三)本书的主要概念

1.教师专业阅读地图---永远处于开放之中全息阅读地图

(1)开放。它意味着始终保持着一种敞开的姿态,像一扇永远向新内容、新视角敞开的大门,允许各类教育信息、理念与资源 “入内”。它会不断经历新陈代谢的过程,包括书目的淘汰与补充、专业路径的逐渐清晰与丰富等。

(2)全息。它意味着 “全部信息的记录”,它不是简单的书目罗列,而是融结构、路径、书目及评介、阅读方法、使用案例等于一体。它带有新教育理念的基因和生命密码,有比例匀称的结构、自己的思维方式,还拥有不断丰富的案例库。

2.知识结构---教师的三类知识结构:

(1)本体性知识,即所教学科专业知识,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约占 50%。比如对语文教师而言,包括汉语知识、文本解读、学科实践及理论、文学作品等。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学科内容知识包括三类:①教材知识。作为教师开展教学最重要的文本依托,教材凝练着每一门学科课程最核心的知识。要上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需要把握六个必修模块的知识。

②课标知识。课程标准在学科教学中发挥龙头作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课标知识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材知识的教学。

③拓展性知识。基于教材内容而补充的拓展性知识,有助于思政课教师深入理解教材内容,以增强思政课的深度和广度。

(2)专业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职业知识,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约占 30%。例如《给教师的建议》《儿童的人格教育》等书籍所涉及的知识。

(3)人类基础知识,不仅针对教师而言,它构成了专业阅读更广阔的背景,约占 20%,包括人类智慧的经典书籍,如人文、科学、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像《论语》《道德经》等。

3.根本书籍---构成一个教师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以及阅读其他书籍的原点

根本书籍,也称原典型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

根本书籍相联系的是教师把握教育问题的根本概念。

4.知性阅读

带有咀嚼性质的研读方法,是指阅读者通过对书籍的选择、聆听、梳理、批判,在反复对话中,将书籍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到阅读者的结构之中,从而使原有结构得到丰富、优化或者重建的过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