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今天爱情变难了

最近我开始了解社会学,也在学习沈奕斐老师的《社会学爱情思维课》,老师讲得很有意思,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分析爱情的问题,切入的方式很有特点,讲起来透彻易懂,给沈老师点赞。

先来讲一下前提条件,可能小伙伴们对社会学还不是很了解,在《社会学的邀请》中,乔恩·威特给出了这么一个定义:社会学是对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差异性后果的系统研究。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话:“我们创造了社会,同时又是社会的产物。”

我们的社会关系、我们坚持持有的信念、我们所获得的资源,都是我们所处地位的结果。也就是,我们的所做所想,很大程度上都是我们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社会学给出的视角也与我们平常看到的不同。就拿两性之间的冲突来说,出现问题,你不能完全归因于对方的人品上来,而是可以考虑他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不是他的社会环境塑造了他的这些观念。

那再回到标题——为什么今天爱情变难了?

沈奕斐老师给出了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新旧爱情脚本的冲突。关于爱情脚本的定义是:由于经济基础、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所决定的爱情观念。

为什么会发生冲突?近几十年,我们的经济迅速发展,这就导致我们的文化出现了滞后性,上一辈人的观念和我们这一代人的观念发生了分歧。

爱情的旧脚本,也就是上一辈人的观念是,旧脚本是寄于家庭利益的。结婚是宿命,这也是为什么只有我们这一代人才会出现母胎solo这一现象,你要知道,在以前的时代,都没有出现过这个现象。

旧脚本所处的社会叫做熟人社会,你需要更多地与别人建立链接,才有可能活得更好,你看上一辈每到过年的时候,就要“走亲戚”,而在我们这一代就不喜欢过年去别人家“拜访”。

那爱情的新脚本就不一样了,新脚本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强调“独立自主”,我们希望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人生,爱情就变成了一种选择,而不是必须。

第二个原因时男女脚本的冲突。

社会对女性持有非常传统的角色期待,但是女性的角色开始发生变化,现代女性会更多地追求“自我”与“独立”。

男性呢,社会对男性的期待虽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社会对男性的原始积累要求很高,比如高房价。

现在的社会将这不同的脚本混杂在一起,这就形成了一种多元的冲突,那这个时候你再去看待“爱情变难”、“父母催婚”的问题时,你得先考虑是不是脚本之间的冲突问题。

其实新旧脚本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分割线,当你遇到冲突的问题时,你得先停下来,想一想自己想要的爱情究竟是什么样的。

试着去接受爱情的难,找到适合自己的爱情脚本,要知道你与对方不是对立的,在你的努力下,一定能够找到双方都认同的关系模式。

最后用沈奕斐老师的话来作结:“爱情不是我们的目标,而是我们丰富自己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我觉得社会学的确值得我好好花时间去研究一下,它和心理学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个体和关系,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虽然也有个体,但主要的研究还是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入手,站着整个大的框架下看问题,两者都有各自的魅力,这篇文章仅仅是我个人的启发,并不具有专业的水准,所以大家想要了解社会学的,可以读一读乔恩·威特的那本《社会学的邀请》,或者去b站关注【沈奕斐】,我就是从b站认识她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