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中国——《芙蓉楼送辛渐》

这是一首送别诗,在唐朝这个诗歌的盛世。离别,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变成了一首首别样的诗歌。

李白笔下的送别是洒脱的。他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王维的笔下。送别是充满期盼的。他说,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有时也是真挚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高适笔下的送别就显得更豪迈一些。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他笔下的送别是宏大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歌。在送别诗中也举足轻重。他因为什么而流传千古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芙蓉楼,走进诗人王昌龄。

芙蓉楼,是一座古楼台。故址位于润州,又称京口。在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登楼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芙蓉楼依山傍水,是文人骚客登临品茶、吟诗的胜地,登楼眺望,远山近水,一览无遗。

大唐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王昌龄被朝廷贬谪为江宁县丞,江宁在今天江苏省的南京市。当时他的朋友辛渐要从江宁前往洛阳,王昌龄为他送行。唐宋时期,人们由江宁去中原。经典的路线是先从江宁顺江而下抵达不远处的润州。在润州金陵渡横渡长江,抵达对岸的扬州瓜洲渡,再驶入大运河前往汴梁洛阳等地。这条线路,宋代的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也有过细致的描述: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王昌龄送别辛渐,一直从江宁送到润州,在当地名楼芙蓉楼摆酒送别。这几年间,王昌龄屡次被朝廷贬谪,此前甚至被贬到岭南地区,又因为性格疏狂遭人非议,所以心情相当灰暗。他很需要有一位知心朋友来吐露心声、排遣忧愁。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在芙蓉楼的送别宴散后,秋雨中,王昌龄彻夜未眠。雨是寒雨,一个“连”子描摹出了潇飒之雨,与江面浑然一体。绵延无垠的气象,后再随一“入”字道出了雨势虽缓,却毫无停歇之意。于是,别离在即,离别之寒便愈加无边与浓重。

平明时分,辛渐即将登舟远行,形单影只的诗人,遥望远山,润州江边有焦山、金山、北固山等山峰,都是孤峰突兀、同样的形单影只。广阔的天地间,充满了离别的愁绪。诗人以水墨般的江景点染离情之后,还不忘将自己高洁的情怀托付友人。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洛阳,这个遥远的名字,王昌龄曾长期在那里生活,有很多知交故旧。临别之前,依依话别:“辛渐兄,请一定告诉洛阳的亲友们,我还是那个一尘不染、冰清玉洁的王昌龄啊!”这是诗人在对世俗的污蔑之词进行坚决的回击,也是对亲友的深情告慰。

王昌龄借用南朝诗人鲍照在《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典故,将送别之音演绎出了抒怀自旷的新曲调,精巧的构思与深晚的用意融化在清空明澈的意境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历史的烟尘淹没了诗中主人公辛渐的生平往事,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高洁情怀却得以千古传颂,引发后世人们深深的共鸣。

有着“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美誉的王昌龄,又怎不会先触动了自己,含着满怀心绪,回想起昨夜饯别时的情形,他不禁再次提笔,以倒叙手笔,写下了《芙蓉楼送辛渐》之二: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此时此刻,我的窗外也正是一个雨夜。淅淅沥沥的雨自盛唐而来,比夜色更悠远的岁月,涤荡着比孤独更磊落的冰心,诉说那个伟大时代的友情和真心,这一刻,诗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