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小宛
我最先认知“鸿雁往来”这个词语是小时候观看的一部电影,电影已经记不起来叫什么名字,里面女主角的妈妈不同意女儿婚事而偷窥女儿和男朋友的信件,男主角在信中写到“难到我们就这样鸿雁往来,两地相思吗?”母亲不知道其中的“鸿雁往来”是什么意思去问女儿,由此被女儿知道母亲偷拆信件而不满。不过,最后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鸿雁往来代表书信来往,这是我最初的理解。
中华文字源远流长都会有它的出处。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古人把大雁的来来往往象征书信的来来往往。“鸿雁往来”又可谓“鸿雁传书”,典故语出《汉书.苏武传》,从这个著名的典故开始,鸿雁就成为书信或者传送书信的使者。后来在不断学习中认识到,古代人经常把鸿雁运用于诗句中,常常借雁抒情,寄寓浓浓的游子思乡之情和羁旅着的伤感之情。比如刘禹锡的《秋风影》,“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古诗词中还常用“孤鸿”“哀鸿”来暗喻人生遭受的悲凉境遇。“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用孤鸿写尽当时感慨一生漂泊不定的心情。
现在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产品日益丰富普及,电话,电脑,手机,视频,逐渐增多,人们随时随地可以问长问短,互相联络感情,书信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前段时间,一位初中同学发来微信,(这就是现代科技发达的体现)让我们二十多年失联的同学又聚在了一起,在刚刚进群的激动下我再次翻出尘封许久的毕业照和一扎书信和明信片,泛黄的纸张上流淌着落旧的字迹。由于年久几次搬迁失散了一些,留下的都是珍贵之藏,珍爱之情难以抹掉。
我一直都很怀恋那些年的书信和书写信件的经历。每当想起当时的认真劲不忍目睹现在的慵散,回味其中倾注的都是真情实意不得侵犯。
记得我的第一份信是帮外婆写给大舅,当年大舅安家江西,交通不便加上工作繁忙,几年方才回来看望外婆。外婆每次来我家时,和我母亲经常谈起舅舅,思儿心切时常念叨嘴边,于是我主动要求写封信给舅舅,信里提到外婆的心思,后来舅舅特意回了信感谢我,顺便寄来一点钱,并且在年底携家带口回到故乡探望母亲。那年我上小学四年级。
五年级时在一本作文选上欣赏到一篇感人肺腑的作文《后妈》,小作者通过两件事情表现出后妈对他的慈爱,感人泪下,作者笔风简单不失流畅,对后妈的感谢跃然字里行间,于是按照作者署名下的地址写了洋洋洒洒三张信纸寄过去,希望能做个笔友交流交流。本以为此信会石沉大海一去不复返,后来意外收到了回信,笔者称收到信件比较多,没有及时回复表示歉意。我于十分惊喜中觉得笔者也是性情中认真者,没有居高自傲姿态,一来一往,竟也留下几封书信,记不得什么原因后来失去了联系。
我在高中就读时,妹妹刚上初中,因为考试成绩不好,经常挨父亲骂,每次受训后就写信给我,倾诉委屈,每每我都认真一字一句回复让她努力,鼓励她,不能失望,给她自信。
印象中最后给我写信的人是我的老公。那年他分到其他乡镇我们由朝夕相处变为两地分离。当时已经有电话,但是都是公家的,用起来不方便,邮局的电话费太贵囊中羞涩打不起。他说写信吧一个星期就能收到,信中他说这是我第一次给女生写信真是不知道怎么写,我抄一首歌词给你吧,记得是张洪量的《你知道我在等你吗》,他的字虽然不算飘洒俊秀,幸好字里行间还透着真情和朴实。每次拆开信封都有急迫的一口气念完的感觉。
有个新闻报道说,有一位驻扎南海的军人在婚前给女朋友写了一封84页的长信,用了八张信封才能装起来,里面承载的不仅有绵绵相思之情还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工作的热爱。后来,姑娘嫁给他,军人由于有特殊任务,每年都去驻扎南海。在执行任务期间担心妻子在家寂寞,就经常一次性写,10到20封信,托付战友每个星期帮他寄一封。后来,逐渐岛屿上条件好了,有了电话,两人才减少书信,18年间尽然积累了1200多封信件,妻子用心的保存下来,当他们老了,再拿出来读,幸福的笑容定会染红爬满皱纹的脸庞。
现在的年轻人甚至于中老年人都会熟练运用QQ微信等聊天工具,已经很少有人在拿起笔写一封有质感的信。其实,对于过去能保存下来的信件和那些有纪念的明信片,经常无事翻出来阅读,犹如寒冬午后玻璃房中的一股暖阳,洒在温柔心。保存信的同时也留下许多形形色色的邮票,每一枚的邮票都粘含着写信人满满情意。”
书信不仅能传递信息,也是一种能起到人文关怀的方式,犹如心灵对话一般的联络方式。每次读信不仅有感官上的享受,还会有精神上的鼓舞,怀恋书信,既有写信时的微妙的心灵触动,还有读信时那种火花的情感撞击。
有空的时候,不妨给某位好友写上一封信,哪怕是三言两语,当他(她)收到信的时候,表情不知道该是啥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