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之美在于传达思想,本该从头慎重端正到位,不能有一点苟且才对。可我又走歪路了,连中心思想都没把握住,就想着开枝散叶,长成苍天大树,以至于又歪倒了一颗树。
在上篇《经验之谈》中发现,演绎推理在我这里成了笑柄,上句不接下句的做法,被师傅骂个狗血临头;篇幅较长在我这里成了侮辱,几乎每件事情都没有讲透彻、道明白,就BALABLA想着空投下一个思想;而架构早已远走高飞,每个思想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心思在写的时候不受控制,莫名其妙一般就冲向了冰封万年的北极。
记得大美女曾说,“写作不能为了写而写”。“为写而写”,只要想好自己要告诉读者什么,文章会自然而然流出来,就像有人抓着你的手去写一样。可坏处如我,除了机械式码字之外没什么实质内容,那不就只是“写”嘛?不过“写”与写之间的差距,可以用自我想象的美好画面与想让别人看到的美好画面之间的关系来形容。一个是内心的想法,自我内心中认可的事物,其实质是主观的、固执的;而另一个是站在所有角度去看待一件事物,并逐步分析解剖之后得出最合理的原因,之后去举正反例证明逻辑的可靠性,其实质该是客观的、明达的。
认识的写作老师曾告诉我,写作犹如造树。一粒种子,有了想长成苍天大树的画面之后,自下而上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不过,我不想抬杠的去说有的也是先发芽后生根,可毕竟都是需要吸收营养的。如若不去吸收营养,哪儿有东西可写呢?传统文化的形式和表现,不都是吸收之后再变化么。而当吸收养分到一定地步,发芽随之而来,这是很好理解的,种子的萌发期代表着各种不同思想、理念、言语的交织着,是混乱不堪的,需要从中选择并想好一个有意思、可写的点,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而那一瓢,就像树根一般,支撑着整个篇幅,中心思想如清风徐来一般明了。
而从根部长出的枝干,它是支撑、关联整棵树所有部位,并传输养分的。人的思想很简单,也很复杂,自我的小心思与旁人的大想法可能是一样的,也许是不同的。而这些心思与想法是需要去关联、组织的,树枝的实质该是组成架构之用,每个逻辑该引导着横向、纵向、向上、向下的发展,把每个思想都联系在一起,把每个养分都部署到位。
之后,既开枝必散叶,叶子衬着树枝,树枝关联着叶子,这恰恰达到了天人合一的韵意。每片叶子该是各种例子,正反面去推理、去验证自己思想的正确性。这里我可能错的最为离谱,在上篇《经验之谈》中,叶子不可胜数,却没有写一丁点儿背后的实质,更别提树枝之间的联系,失败之极。如师傅所说,找一堆叶子拼凑出来的不是大树,只是滋润万物的树叶堆而已。
失败总结:
文章的本质是传递信息,可我写的貌似是传递碎片、传递垃圾。
文章的所有架构本该是一个细节推演开始,只是为了一切都有个顺畅的点,这代表着文笔的好坏。当《经验之谈》写完、发布、投稿之后,才发现推演消失不见了。一篇文章的好坏,只要看上下句为什么放在哪里,为什么上一句话之后是这句,就能体现出来。我这儿都没推演了,还是回家修养身心的好。
而本该有的冲突点:有无经验的区别,其出现的问题、存在的现象从头到尾都不清不楚的表示着,产生问题的根源又道不明说不清;解决问题的方案全篇没写,一心埋头拼树叶堆。可树叶堆都拼的很差劲,一个举例没说透之际早已换了下一个,如蛤蟆一般跳来跳去,来无影去无踪,如此做法,哪来的层次感?哪还需要标记1、2、3、4?更别提洞察每个例子背后想要说明的实质问题了。
上次被大骂: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完全不带脑子。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我这样干瘪的灵魂,不但活得无趣,更写不出生动的树来。
智障了,好难受。
我想小而美,我想有作为,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