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之学,就是人情事变
朱熹、陆九渊争论的一大话题,道问学与尊德性的分野。
朱熹主张道问学,先博后约,要先博学求知,格物致知,然后综合成理。
陆九渊认为,要明心,千古圣人只是以心相传,而不是传诸文字。
人情事变有2层理解。
1.在人情事变中修养,养成好习惯。
从基础上,要读书,要选择良师益友,给自己习染的好环境;
从行为上,每一次应事接物待人,视听言动,都要留个心,致中和,要管住自己,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从修养上,关键是慎独,独处的时候也不逾矩,那在人前就更不会犯错了。
就是对自己,要日日精进,多学习,多培养个人情操。与人相处,留个心,这个世上只有一个人你能完全信任,那就是自己。另外,独处的时候也要遵循规则,如果独处时都犯错,那也别指望在人前能有好的表现。
2.在人情社会中,事变往往都是先有情变。
自己没有尽量往中庸之道靠,则人情渐变,越加深入就演变为事变。
修养不仅是美德,也是在社会中的生存之道,越是大事业,越是要靠人的修养。你的修养,就是你生存的生态环境。
所以修炼自身,是从底层驱动,从内心始发的修养自然会影响到外在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