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周围很多人之间都有这样的共识:辛苦、劳累、拼搏、奋斗等是年轻的代名词,一旦临近退休,躺平才是常态。所以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要是早几年知道或者再年轻几岁就好了,现在太迟了。真的太迟了吗?
最近又读民国人物列传,让我对这些共识产生了怀疑。尤其是杨绛先生的故事,让我意识到:人只要想开始就没有太迟。
在女性当中能称得上先生的人不多,杨绛算一个。她出生书香门第殷实之家,父亲杨荫瑜,是有名的大律师,曾留学日本,祝野开阔、学养深厚并积极兴办学堂,对杨绛影响很大。杨绛从小就喜欢安静、喜欢读书,曾是老师眼中“最才的女”。结婚后陪钱钟书去英、法留学,那四年里,这个只知道读书的杨家大小姐几乎揽下了生活中的一切杂事,学会了生活琐事中的点点滴滴;回国后,为补贴家用,做过教师、校长、做过,富家小姐的家教,的空还进行创作。1943年第一部剧作 “称心如意” 推出,连续演了60多场;1944年剧作 ”弄假成真“ 推出,也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70年代受到时代的冲击,下放到干校。在这期间利用劳动之余的时间,创作出了”干校六记“ ;60岁时开始自学西班牙文,并且独自翻译了”堂吉柯德“ ( 这个译本曾被邓小平作为国礼赠送个西班牙总理); 95岁完成散文 ”我们仨“ ;96岁 完成散文 ”走在人生的边缘上 “ ;之后的十年时间里,她 整理了钱钟书先生遗留的手稿,完成了 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 !
纵观杨绛先生的一生,似乎她一直处在行进或开始行进的路上! 从生活琐事,到劳动技能、到学习甚至创作 。难怪有人说杨绛先生”真正是一位上的厅堂,下得厨房,遇水能游,上岸能跑“的了不起的女性。尽管如此,她本人却很温和、低调,恬淡从容,从不与人争抢 。以近百岁高龄,完成几十万字的作品,这得是怎样的毅力!
如果以先生为镜,我们还都是年轻人,我们有足够的精力,有充足的时间,有灵活的思维,我们没有理由偷闲懒惰,反而更应该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没有任何理由躺平!因为无论何时,只要开始就不会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