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日起,街面上不时传来扩音器小喇叭里那浓重河南口音的叫卖声。起初,在家里我也没有弄明白,她究竟吆喝什么内容。一天,我在街面上散步时,正好同那位推着带四个毂轮的铁箱的叫声妇女不期而遇。这才听清楚从她小推车上的一个小喇叭里发出的叫卖声是“浇饼五元四个”。
我家属一天问我,街面上在招呼什么。我告诉她后,她仔细辨别琢磨觉得确实挺像。紧接着,我家东楼邻居女主人也听到街面白天那一声接一声的叫喊声。同样也没有弄明白所叫卖的东西是什么?隔日,南楼的邻居也向我家属询问同样的问题。我家属把我给的答案告诉她们后,大家方才恍然大悟。真可怜呀,喊了这么多天,人们愣是没有几个听懂的。
虽然这声音从早喊到傍晚,似乎存在扰民的嫌疑,但听常了也没有那么反感。毕竟人们为了生计都不容易,整日推着小车在街道上往返兜售肯定也十分辛苦。恐怕也挣不了太多钱,只为能养家糊口。我想购买者一定不少,不然谁有那有这么大的耐性与毅力叫卖不停。我一向赞赏那些不辞辛苦自食其力的人们,她们不怕风吹日晒,不畏酷暑寒冬,起早挂晚只为能赚得衣食住行,大家都应当为她的辛苦劳作点赞。
近年来,时常能够从报纸、网络、抖音或者其它公众平台上,看见有关大学生回到家乡创业的报道。有的利用自己学的知识在家乡搞起了特色养殖,也有的利用掌握的网络知识办起代购,还有的在集市上摆起了卖鱼、卖肉摊位,等等。他们对人生有自己的诠释,不被大城市的繁华所迷恋,能够在人生的历史长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我很为这些大学生务实的举动而高兴,也为他们能够顶住世俗不解的眼神而点赞鼓掌。
反观有些大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自恃接受过高等教育,好像自己就应当成为大城市中的一员。在苦苦寻找工作处处碰壁后,开始怨天怨地,感叹怀才不遇,怨恨世间缺少伯乐。有的好似看破红尘,回到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成为啃老族。
任何人想要得到社会或者他人的认可都需要一个过程,不拿出你们的真本领让人们怎么认识你,通过什么途径了解你们的满腹经纶。俗语说得好,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发光的金也只有在人们的视野里或在广阔天地间才能被发现,你把自己深深藏在封闭空间中别人怎么找到和发现你。
并非人人都能适应大城市里那紧张忙碌的工作,也并非乡镇农村广阔天地就没有你施展才华或成长成才的舞台。不亲口品尝怎么能够知道梨子的滋味;不大胆实践、勇于实践怎么知道自己能不能适应工作岗位。自视清高待在家里,不肯走向社会的人是懦夫,不仅是新的寄生虫,更是不孝子孙。
我家附近就有一位大龄青年,今年应该三十一、二岁了吧,整日呆在家里,吃饭叫外卖。他父亲如今也有五十六、七岁了,为了眼不见心不烦夫妻两人躲回了村里居住。其父一生只与海结缘,年轻就以捕鱼为生,孩子不工作,只有其父迎风斗浪在波涛汹涌大洋里继续讨生活。一次远洋少则一年,多则二年,若大年龄的人终日在浪涛尖上承受着颠簸,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父母何罪之有,倒了暮年仍不得消停。不仅不能安享晚年颐养天年,还要为其子操心受累。这样的孩子难道说他不孝还会冤枉他不成。
看看街面上那些摆摊从事小生意的人们吧,你们比他们优秀很多,起码你们的普通话说得比她们好。不至于喊了好几天大家都知道她吆喝的是什么。年轻人,勇敢地走岀家门吧,你的人生只有靠自己去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