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第三任君主——姒太康,是启的长子,本有望延续夏朝初兴之基业,却因自身的放纵与疏政,导致了一场震惊朝野的“太康失国”,不仅断送了自己的王位,更使夏朝一度陷入动荡之中。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太康完美演绎了这句话不是瞎说的。
姒太康的爷爷大禹因治水功勋卓著,被诸侯拥戴为共主,建立了夏朝。启则在大禹去世后,打破了传统的禅让制度,开启了父死子继的“家天下”王位传承模式。太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王室贵胄,自幼便生活在衣食无忧,众星捧月的光环之下。
启在位期间,虽曾积极拓展夏朝的疆域,但据说晚年逐渐沉迷于酒色,太康小朋友肯定在旁边也是耳濡目染。启逝世后,作为长子的太康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年富力强的太康在夏后争夺统治者的战争中脱颖而出,正式即位称后,将都城迁至斟鄩(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开始了他的统治生涯。
他自小受到父辈溺爱,加之在启晚年奢华风气的影响下,养成了骄奢淫逸的性格,有其父必有其子。即位后的太康,不到没有矫正这种习性,反而变本加厉,整日沉浸于游猎、宴饮等娱乐活动中,置国事于不顾。他疏远贤臣,怠于政事,使得朝政日益腐败,民心渐失。
最为人所诟病的是有一次,太康带领亲信大臣及军队前往洛水以南进行长达数月的狩猎之旅。这不仅是对国事的严重忽视,更是对潜在危机的麻木不仁。消息迅速传开,引发了各部族尤其是东夷部族的强烈不满。
东夷部族中的有穷氏首领羿,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时机。他乘太康在外、都城空虚之际,果断起兵,迅速攻占了夏朝的都城斟鄩。太康狩猎归来,本打算大摆筵席补偿一下自己出去几个月在外的辛苦,等他走到城门前愕然发现自己已被拒之城外。这才恍然大悟,自己失去了对夏朝的控制权。这一事件史称“太康失国”。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自己家门进不去了,咋办?太康只能被迫流亡。他带着家人和随从辗转各地,最终流落到戈地(今河南省太康县)。与此同时,太康的五弟武观在洛水北岸焦急等待兄长归来,但太康终未能重返故土,只能在流亡中度过余生。这段流亡生活无疑是对太康放纵执政的严酷惩罚,也是他反思自身过失的漫长岁月。
太康的失国,自己本来就很郁闷了,结果他五个弟弟还专门创作了一首诗歌,叫《五子之歌》来批评这位哥哥。只能说这五位弟弟干得好!
太康失国后,虽然名义上仍为夏朝君主,但实际上已沦为傀儡。羿掌握了实权,成为夏朝的实质统治者。尽管太康试图寻求复国之机,但其软弱无能的形象已深入人心,且缺乏有力的支持,复国之愿终成泡影。太康在流亡中饱尝艰辛,身心俱疲,最终病逝,结束了他悲剧性的一生。
太康失国事件,不仅是夏朝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也是中国早期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次深刻教训。它警示后来的君主,权力的行使必须伴随着对人民福祉和国家稳定的深切关注,贪图享乐、荒废政事必将招致严重的后果。太康的失败,也给夏朝多了一个历史第一称号,那就是我国一个失国又复国的王朝。具体如何复国的,后续会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