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过去美好经验的感受和诸多碎片化信息的拼凑而虚构出“”理想“”,而“理想”的目的则是为了更好地维持一种对过去美好经验的长期保有和掌控。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从理论上我们都知道五蕴是因缘生,或者说从如实的角度来观察,我们也确实看到了五蕴的流动过程,但为何面对现实因缘问题时 ,我们还是很难渡越更深层次的执取。
我想,这里面有些值得思考的地方,如实知,首先说如实,如实是身心具备一定的觉察条件,像镜子一样可以如实的照见五蕴的流动过程,而这里侧重于定,而“知“”呢,是如实观察后清楚的知道内在发生了什么,他们是如何运作的,这里侧重于慧。觉察,是一个由浅入深,从局部到整体的观察过程,举个例子:我们觉察到感受的变化或者觉察到心念变化的内容,这个是容易的,那么,初期,可能当我们觉察到喜乐或嗔恚感受以及不正思维的心念时,我们会急于用因缘法的规则给予校正和调整,但这样的修法是不够深入,不够彻底的。
在克氏的书中有提到“全然觉察”这个词,我想是值得借鉴的。全然,意味着不带着任何评判的去观察五蕴流动全部的过程,比如觉察受,我们不仅观察到“”受“”的变化,还要观察到过去的认知在当下是如何影响受的变化,而基于当下的受,我们又是如何味着其中,以及味着时的状态,味着后我们的心里活动是如何权衡利弊、规划和采取行动的,这个“取”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当现实因缘不具备而无法如我们所愿时,受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心理活动又是怎样的,以及“我”又是如何定义这个过程和结果的等等。
也就是在六入处这个地方,契入对自身五蕴身心发生全过程的觉察,即六入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整个此有故彼有路径和流程的清晰了知,这样的观察并非通过一次而是如此反复、多次且长期的觉察中 ,我们便会对自己身心的苦是如何集起?什么时候集起?集起后那个苦是怎样升起?在这个集起的过程中,你如何增加干草柴薪?后续会有怎样的苦呈现?你都会了然于心,这是完成“如实”的部分后“知”的内容,也是对自身五蕴是如何运作的全盘了解。知集之路径,知集之过患,知集必致苦,知苦而修离贪断爱之灭。而文章前面所提到虚构的“理想”,则是缘爱起彼行的产物。
所以说,我们在经行或禅坐时对五蕴的观察也许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或者说这样的观察它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入门,而经文中所反复提到“增上观察,增上思维” 一词,我想大概的意思就是应如此深入的,如此全面的去观察五蕴,去思维五蕴,去了解五蕴。那么,我们往往就要在一个难以渡越的结系中,在较长的时间跨度里,来完成“如实知”这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