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卫坡古民居
今天大年初六,年前去过的卫坡,现在又该是另一番样子吧。我们决定再去看看。
入景区,满眼望去,都是汽车。不夸张的说,很像一个卖车场。现在人们出行也方便了,再近的路也不想走了,都想开车去。其实这样带来了很多不方便,因为我们来的时候见很多车辆就堵在路上,景区的车位还是显得太少了。
从景区入口到古民居的路上,年前去的时候是空空荡荡的,这次却不一样了,人潮涌动,两边已被各种商铺占满,自然商铺中最多的还是各色的小吃。各旅游景点小吃已经成为一绝,或者说也已成为一种文化了,虽然不能叫传统文化。
为了款待远道而来的游客,景区在春节期间准备了很多丰富的民俗节目,如抬花轿,舞狮子,河洛大鼓,打铁花等。那打铁花项目要到晚上才能观看,因为我们还要去别的地方,就没有等到晚上看这个项目,最终也不能够知道打铁花究竟是一种什么景象,留个遗憾,以后有机会再看吧。
在景区的入口处有一个舞台,表演的是童子入学开礼的节目。童子有十几个,年龄应该是七、八岁的样子,分男女两列站在台下,台上站一着汉服红衣女子,应是开礼老师。在台下站一男子,着汉服青衣,应是开礼官,高声读着祝文:
“文圣吾祖,恩泽海宇;千古巨人,万世先师;薪火相传,百代不息。而今吾辈,见贤思齐;任重道远,弘扬承继;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仁德为本,孝义智诚。幼学长教,修齐治平;内修外用,薪火传承;览经阅史,明鉴古今;有教无类,鸣凤现麟,谦恭温良,言念仁君;
蒙以养正,静以修身;和睦友爱,笙磬同音;游鲲翼成,一展经纶;礼自外作,乐由心生;君子顺顺,弟子常行;君子乾乾,天运常应;弘扬国学,任重道精;文事武备,礼乐化人;君子谦谦,人道长兴;炎黄子孙,五洲同庆;九天龙腾,万民同祭。谨此上达,感我圣贤。伏惟尚飨。”
开礼官读毕,男女童子依次上台,行洗手、习字(用毛笔在书简上写一“人”字)、击鼓、行礼、授书仪式。这些仪式完毕,所有童子上台,在老师的带领下,齐诵《弟子规》,然后由老师引领,进入学堂学习。
古时候童子入学的时候是要举行这种仪式的,而且很是隆重。在一个旅游景区,能举行这种活动,真是非常的有意义。让那些带有孩子的父母来此看一看,自有一番启发教育意义。前几天我看了一篇文章,说为什么我们现在感叹缺少年味?那是因为我们欠孩子一个仪式感。是呀,我们现在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仪式都没有了,或者没有认真的去进行。比方说孩子入学礼,成人礼,行长辈礼,过年节的时候一些礼仪的东西。这些仪式我们真应该把它拾起来,这不叫复古,这叫弘扬传统文化。“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些礼仪的东西必须让孩子们学,必须得有人教!
再往里走,就看到一个“龙头槐”,那槐树有450年的历史,树围长2米,应该是卫坡沧桑历史的见证者,卫坡的“仁、义、礼、智、信”,这古槐应是有权发言的。
在古槐的对面有一广场,在那里正在进行一场河洛大鼓的表演。台下聚集了很多的听众,长者、中年、幼儿已是坐了满满一地。操弦者和站立说书者均袭一身白衣,配合甚是默契。仔细听,内容说的是三子争相孝顺父亲的故事。在这样一种场合,演绎此内容,自有一番的教化作用。
我们随着游人,接着参观了清代的古民居。那严整的布局,教人向善,追求美好的牌匾门楣,让人想见当年村风的淳朴和建设者的良苦用心。
在一处平地,我们看见围了一群人在围观,也就走上前去。原来那是一个地坑式的建筑,大家站在平面上,向下望去,却是一处宅院。不走到跟前,站在远处,你还真发现不了这里竟有一处院落。向下望去,院落里有两台老式织布机和两个纺花车,四位老婆婆穿着整洁,分别坐在那织机和纺花车前,正在织布纺花。看到这场景,我想起了在老家,母亲在世的时候纺花织布的情景。
看老婆婆年龄已很大,但动作娴熟。不时的有游客下去体验,老婆婆就站在旁边耐心的指导。这真是一个好去处,曾有一段时期,谁家里能离了这种纺车和织机呢,它让我们有衣穿,让我们不受寒。我们应该记住它们的好!记住曾经在这些物件上辛勤劳作的亲人们的恩!
天色不早,我们走了。返回的路上,我们碰见了一对老夫妻在那里唱歌卖艺。老者均应在六十岁开外。男的拉弦,女的唱歌,你知道她唱的什么歌吗?是《九儿》,让人忍不住站在那里听了一曲。给他们的筐里投了钱,听着他们唱的下一曲《纤夫的爱》,我们走了!
一处古民居,一处文化村,若要长久的存在下去,应保留好传统的东西,千万不要把我们传统的东西丢弃掉,因为我们去到这些地方,不只是为了吃,为了玩,更要有能引起我们美好回忆的东西存在。
卫坡村,记着,你是一处古民居!